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过河-卒子

《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6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查湾张氏祠堂——卒子走遍安庆
查湾张氏祠堂
——安庆宗祠系列
第146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的张氏祠堂。图一:张氏祠堂大门

    张家祠堂地处怀宁高河附近的查湾,这里三面青山环抱,连绵不绝。环如障列,苍翠悦人。图二:张氏迁皖始祖宗谱局部
    张氏祠堂坐北朝南,面阔五间,粉墙黛瓦,高脊宽檐,体量宽敞,气派不凡。图三:张氏祠堂一侧
    大门立柱下用青石柱础,柱顶卷刹斗拱,形制古朴,用料硕大,装饰简略,结构精练,精巧雅致,具有典型的清朝建筑特点。图片
图四:张氏祠堂清河郡重光堂
    宗祠一幅对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驻足祠堂,可近揽田原翠色,群鸟争渡;远瞩平原山景,农家炊烟。拂摸油漆木门,令人感叹不已!图五:张氏祠堂局部
    据怀宁百忍堂《张氏宗谱》(民国乙酉)记载,本支源自江西都昌山田,早期世系为:士昌-筮-诜-顺六-百七十五-祐千-来六二-自十六(迁怀始祖),再倒至千五、千六、千七千五(名立惠)-家六(贵六),迁居新建饭箩墩;图六:张氏祠堂铭
    千六(名立忠,号再三,庠名华贵)-仕诚(名家诚,字大振,号仕诚,迁山田开坂)、仕议(名家议,字玉振,号仕议,迁梅子岭)、仕谕(名家谕,字泰来,号仕谕,迁塘赛湖)、仕谦(名家谦,字松溪,号仕谦,迁蜡树窠);千七(名立恕,号万源)-元一(名家一,迁彭泽赤土墈)、元三(名家三、字联魁,迁赤湖坂)、元五(名家五、字天祥,迁冶塘)。图七:张氏祠堂高高的封火墙
    仕议-声魁(字祥吉,号文魁,怀宁大房,居梅子岭,在今平山与江镇之间)、声德(字文昌)、声嘉(字文鄂);仕谕-声廷/庭(字政和,号文廷,怀宁二房,居江镇塘赛湖、山口镇、夫子冈、洪镇石库新安岭、阮家圩、安庆、潜山南门、宁国石口等地);图八:张氏祠堂匾额
    仕谦-声通(字文士,号文通,怀宁三房,居蜡树椒子河、彭滩、望江东冈山、潜山方家巷等地)、声从(字云秀,号文林,此支疑居潜山待考)、声玉(字文德);图九:张氏祠堂局部
    元三-声荣(字湖泉,号福荣,后人不详待考)、声华(字显元,号福华,怀宁四房,居大洼赤湖坂、花家车、平山大塅黄豆仓-张湾、清河石头潭-张山、潜山洋荡湖、安庆城内)、声富(字显忠,号福富,怀宁五房,居上石牌)、声贵(福贵,迁桐城,待考);图十:张氏祠堂
    元五-声显(字千魁,号福显,怀宁六房,后人自冶塘迁黄池圩/黄城圩,即今石牌皖河双一村张家墩)。另据了解,皖西南张氏多上接江西都昌山田派系,其他不详。图十一:张氏祠堂四周
    张氏一族主要居住在怀宁南部、西南部(江镇-平山-石牌-蜡树)及望江、潜山等地。宗派为:自立家声振,兴华乐久成,熙和增福禄,积善启明英,秀士从朝爵,贤才举上卿,天恩多永锡,万代显芳名。图十二:张氏祠堂
[size=0.83em]09.jpg (386.53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1 分钟前 上传



(本篇完)
2018-03-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6 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华清军湘勇战壕遗址——卒子走遍安庆
百华清军湘勇战壕遗址
——安庆军事旧址遗址系列
第146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百华社区三圣庵一侧山岭的战壕遗址。图一:百华清军湘勇战壕遗址就位于标识处

    在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百华社区山岭众多,地处安庆市北郊,东临大龙山山脉,南邻燎原社区,西连永安村,北与五横乡接壤,这片区域有五、六平方公里,绝大多数是山坡、山坡下就是一片平畈和水田。图二:资料图片
   大龙山镇百华社区,距离市区约二十余里路,却是通往怀宁、潜山、桐城等地的必经之路,这里有明清时期的寺庙四座,龙池寺、龙山寺、八方禅寺、三圣庵。图三:百华清军湘勇战壕遗址局部
    卒子介绍的这个战壕遗址,就位于百华社区的一侧山坡背面,站在这个山坡,能够看到永林社区、新新社区、及安庆市北部新城西南一整片区域,与安庆大学隔街相望,西南临风景如画的石门湖,东与大观区接壤,是一处全新发现的古战壕。图四:从百华清军湘勇战壕遗址能够瞭望集贤关
  那天,从方柏堂墓前小道径直走到一个小山脊上,问同行的驴友那边有什么?什么都没有,于是我不死心顺着山脊,独自一人看看山坡那边有什么东西,无意间看到坡阳面正对着百华水库,眼前一马平川,正当我返身准备回去的时候,看到杂草丛间还是一个大坑,我顺看坑边看去,发现这是一条小战壕。图五:百华清军湘勇战壕遗址局部
  我再次拨开杂草,跑到坡背后,这条战壕约长五十米,一直到坡半腰,中间有二、三处较厚,面积约五、六平方,卒子推测这可能是当时驻点的茅屋屋基。这条战壕经过一百多年没有毁坏,可能因为土质较硬,沟里长出的松树也有二三十年之久。那么为什么这个小山坡会有这样一条长长的壕沟呢?图六:战壕遗址下有条小道通到三圣庵
    据了解,曾国荃在驻扎安庆期间,就因善于挖壕围城有“曾铁桶”之称。曾国荃是曾国藩的九弟,毕业于湘乡私塾,湘军主要将领之一,后授两江总督。因攻打太平军“有功赏“伟勇巴图鲁”名号和一品顶戴。咸丰年间随兄曾国藩筹建湘军,并带领招募兵勇数千人,对太平军作战,后组建吉字营,为曾国藩的嫡系部队。1860年5月围攻安庆,屡次击退英王陈玉成的援军。图七:战壕遗址内杂草丛生
    相传曾国荃当年在安庆统领膘悍、骁勇善战的湘勇,南征北战、平乱安邦,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替清廷效劳,立下了汗马功劳,有“无湘不成军”之说,使湘军名声日振。以致于官封巡抚、总督。在1860年至1861年9月攻陷安庆期间,多次以寡敌众,常常力战几天至几十个昼夜,屡次击退忠王李秀成、侍王李世贤的反扑,先后击毙对王洪春元、德王唐日荣。图八:从田畈远远看到山坡,基本难觅战壕遗迹
    清朝咸丰十年(1860年)5月,曾国荃率军进驻安庆以北的集贤关,开始了对安庆的围攻。安庆位于长江中游,溯江而上则能据汉口、武昌,顺水而下,则南京门户洞开,军事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在湘江准备攻取安庆时,该城已被太平军占领达九年之久。图九:百华清军湘勇战壕遗址前、后
    史料记载,咸丰十年1860年6月,安庆攻坚战拉开序幕,曾国荃率湘军八千人进逼安庆。在城西、城北开挖长壕两道,造成包围之势,断其军粮。城内太平军屡次出城作战,湘军都坚守壕垒,不轻易越壕迎战,屡屡挫伤太平军的锐气。图十:战壕遗址背后就是龙山寺与龙池寺
    卒子无意中发现的这条长达五十余米的战壕,就位于安庆城北,这个山岭为大龙山北部第一道山岗,高程约四、五十米,长约一百余米,百华水库未建成之前,这里可能是延伸到田畈的坡地。在此处设岗能够瞭望敌情,能够第一时间搜集情况,再通过坡背后的战壕出行至本部指挥所上报知情。图十一:百华清军湘勇战壕遗址
    史料记载,太平军陈玉成部前来救援,也始终无法突破湘军的阵地。一时间,交战双方全力以赴,安庆的争夺成了关系着太平天国和清王朝之间军力消长的决战。后来,太平军首领陈玉成犯了一个大错,5月19日他率数千太平军赴桐城会合洪仁和林绍璋,商讨下一步行动,却留不足万人守集贤关内和菱湖两岸各垒,留四千人守集贤关内赤岗岭四垒,这样就使一万余人的部队陷于孤军作战且没有主帅的境地。图十二:战壕遗址现状
    三圣庵一侧的古战壕遗址与驻守集贤关相距约五里路,史料记载5月20日,湘军将领鲍超开始猛攻集贤关外太平军四垒,太平军守将刘沧琳骁勇善战,战斗打得十分激烈。6月8日,赤岗岭四垒也被湘军团团围住,太平军已是山穷水尽。鲍超派人劝降,有三垒太平军被迫投降。刘琳率数百人突围,被湘军穷追,一直追到溪河边,太平军已无力战斗,大部被生擒。图十三:清晰地看到战壕遗址
    这是一场空前惨烈的战斗,整整打了二十天,陈玉成的精锐四千余人全军覆没,赤岗岭投降的太平军和随刘沧琳突围被俘的战士,全部被湘军斩杀,刘琳本人也被肢解。而今天卒子介绍的战壕遗址多半是那个时期为军事战争而开挖的。史料记载这段时间,战争的激烈、残酷,超过了湘军以往参加的任何战斗,一月内,仅在集贤关内外,太平军死亡一万多人。湘军除在战场上杀戮外,又把投降和被俘的太平军集体屠杀,屠戮之惨状,连性格极为蛮狠、凶残的曾国荃手脚都感到瘫软,表示打完这一仗后,他要回家做乡农了。安庆之战,曾国荃又为湘军立了一大功。安庆的陷落,为进攻天京准备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图十二:湘勇图
(本篇完)
2018-03-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7 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方山龙涧古石桥桥墩——卒子走遍安庆
方山龙涧古石桥桥墩
——安庆古桥系列
第146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最著名的一座古寺通往山脚的一座古桥桥墩遗址。图一:龙涧上游

     大龙山主脉西麓大龙山镇百华村境内,方山山腰处有一古庙、庙基立于龙首之左。大龙山秀嶂叠峙,重峦层出,素有“安庆翡翠”之称。山势自西向东起伏绵亘,山体雄伟,山形逶迤,远望蜿蜒似龙,因而得名龙山。又因其北面也有一座龙山,这样安庆市就有两龙山,于是按面积将南面龙山称“大龙山”,北面龙山称“小龙山”。在大龙山有一处山湾,此处从明朝就有寺庙,后来经过几百年演变,现在已经建成四座寺庙,小小的一个区域为何有众多寺庙?卒子从龙涧一个古石桥桥墩说起。图二:流水从门涧上飞瀑而下
     大龙山四面环水,东依石塘湖,南临长江,西接石门湖,北靠菜子湖。其间有“龙山晓黛”、“螺岛晨曦”、“石塘夜月”、“平湖垂纶”、“乌龙吸水”、“翠岛流金”、“船头观日”、“打杵上天堂”等自然景点;有龙山寺、观音寺、中方寺、圆照庵、海潮庵等人文胜地。图三:此处上下约高十多米
     元朝时期,大龙山建有一座小庙,名为龙泉庵。这个龙泉庵从山脚步行上去,约三公里山路。据了解,龙泉庵始创于元朝,龙泉乔灌兼茂,花草并繁,有长松绿柳、秀竹丹枫等针、阔叶乔木。大龙山素有“独不类他山”之美誉,故历代名人墨客到此游览题咏,使之人文自然融为一体,成为皖省旅游佳境。龙泉寺得天独厚,盘踞龙山之首,汇集龙山精髓。周边景致极尽灵秀,四季风光美不胜收。春季繁花似锦,漫山飘香;夏天峰峦滴翠,泉瀑欢鸣;秋时满山红遍,层林尽染;冬日银装素裹,晶莹剔透。龙泉寺历史悠久、人文蔚跂,风景秀丽,佛佑灵异。骚人游客,观光必至。图四:麻石桥墩     
     龙泉寺据了解始建于元朝。元朝末年,全国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大江南北许多地方相继爆发了人民的反元斗争,蒙元王朝迅即土崩瓦解。元亡后,各路起义军互相倾轧,争夺天下。安庆在历代战争中,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元至正十八年,朱元璋与陈友谅的安庆之战当属安庆军事史上最为激烈的争夺战之一。图五:龙涧(有人称白龙涧、有人称黄龙涧)
    公元一三五八年,陈友谅由黄州领数十万大军顺江东进,意在一举夺取安庆,攻打盘踞在南京的朱元璋部。时受龙凤朝皇帝郭子兴封为吴王的朱元璋亲率大军前往救援,与自称大汉皇帝的陈友谅激战于安庆,结果吴兵被汉兵团团围困。他的手下见金陵的天然屏障,南京的西大门——安庆即将失守,认定京都难保,纷纷逃离,朱元璋自己也做好了战死的准备。六月的一天,陈友谅的大汉军攻进了安庆城,朱元璋率部仓皇撤退,退往有险可据的大龙山。汉军穷追不舍,将朱部杀得四分五裂。图六:麻石桥墩经历四百年风雨
     朱元璋只身逃到大龙山一间破庙,追兵尾随而至,并大声呐喊:“活捉朱元璋,赏银一万两!”朱元璋慌忙中一头钻进破败不堪,布满蛛丝的龙王神龛中,浑身打摆子似地战战兢兢,双手合掌,结结巴巴地祈祷道,随后兵丁走返,当夜又下瓢泼大雨,平地三尺深,山洪爆发。朱元璋用战刀将庙边竹木砍来,用藤条编织一只竹筏,趴在上面,双手拽紧,随着山洪冲下山去,一直漂到大龙山下的长江,翌日,被自己的水军救上船去。图七:麻石桥墩做工优良
  至正二十三年,即一三六三年四月,陈友谅乘朱元璋率主力往救安丰,江南空虚之机,以号称六十万的大军于十一日围攻洪都(今江西南昌)。朱元璋得讯后,于七月初六,亲率舟师号称二十万往救洪都。两军会战于鄱阳湖上,朱元璋军采用火攻,陈友谅兵败身亡,主力伤亡殆尽(参见《读史方舆纪要》和《明史》载“鄱阳湖之战”)。二十四年二月,朱元璋攻克武昌,陈友谅的儿子陈理投降,大汉政权灭亡(参见《明史》“武昌之战”)。至正二十八年(一三六八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即皇帝位,国号“明”,建元“洪武”,是为明太祖。朱元璋即皇帝位后,第一件事就是派员前往安庆府督促修建大龙山龙王庙,敕封庙神为“天井顺济龙王”,并将其与马皇后亲生爱女册封为“安庆公主”。可见朱皇帝对大龙山龙王庙的敬畏之心。图八:大龙山龙涧石桥周边
  大龙山风景区有景点二百多处,其中人文景观三十五处,大多麇集于龙山寺周边,因此该寺人文蔚然,古迹密布,成为旅游者必至的文化景点达十几处之多。在龙泉,又称龙湫,即清朝咸丰所题的“天井龙湫”。上游不足一公里有一处龙涧,位于龙王庙后山不足一公里处,涧深无底,传说下通长江。涧的四周石壁峭立,高四丈多,石罅中长有秀竹古松;龙涧的北面高峰耸立,其间涌泉飞瀑,终年奔流不息。显示出勃勃生机。图九:大龙山山径间还保留着石桥的构件
  再向上约一公里就是著名的龙泉庵,现不存。根据《怀宁县志》记载:该庵建于宋元时期,历经几个朝代,明、清朝最为旺盛。那时,规模宏大,僧尼多至上千人,是信徒香客和文人墨客必到之处。其中不少武僧,他们身怀绝技,武艺高强。据说,日寇进攻安庆时,他们与日寇血战,痛歼鬼子,最后全部壮烈牺牲。龙泉庵与龙涧之间,方圆十里之内自然风光千姿百态,特色景点星罗棋布,其峰峻、岩险、岭崇、壑深、洞幽、石怪,溪流清澈,泉水叮咚,瀑布奔泻,林涛滚滚,奇花异草,珍稀动物,真是钟灵毓秀,美不胜收;一经游赏,终身难忘。图十:麻石桥墩
    龙门桥,是建于大龙山龙池寺与龙泉庵之间的一座古石桥,明朝嘉靖年间有义士联合大龙山镇村民众人修此桥,清朝顺治、康熙年间有义士都曾修过此桥。现桥拱已不存,或被拉到山下,或被铺路在山间。现存世是清朝乾隆年间大龙山一带居士通过化缘筹资又重修此桥,此桥为单孔麻石石拱桥。现桥面已不存,独留石桥墩。图十一:麻石桥面构件散落在山径间
    明朝时期,安庆各地均有义士善举,捐建石、木桥举不胜举。明朝嘉靖年间有义士联合众人修此桥,桥墩为大龙山本地产麻石砌成,整齐化一,桥头原立石碑,现不存。但桥庙尚存,桥庙里有怀宁县正堂的褒奖“万古流芳”等字样。原来,大龙山此石桥一座,系通往五横、杨桥等地必经之路,大龙山有本地义士等重建善桥之由,修葺卜庶。此石桥桥墩为单孔,跨径五米,长约十米,宽约二米。均由麻条石垒成。图十二:明朝麻石桥墩
桥墩用大型石料砌成,桥墩上面按桥面宽和条石厚凿成槽,使桥面和桥墩连成一体。所有建桥用的石料都经过精细加工,对缝严密,桥墩与桥面之间均用楔形铁块销索,整个桥成为一体。此桥修成后大大方便了府、县传驿和人民的往来,被称为“龙门桥”。图十三:明朝麻石桥墩
(本篇完)
2018-03-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8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元邹氏祖坟墓——卒子走遍安庆
小元邹氏祖坟墓
——安庆古墓葬系列
第146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月山镇小元村一座明清两朝的古墓葬。图一:远望月山镇小元村邹氏祖坟山

    小元村坐落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月山镇西北部,东南与月石村、学田村相邻,西北与石镜乡及月山镇大桥村接壤,总面积约五平方公里。图二:小元村邹氏祖墓
    邹氏,主要出自姒姓。这种说法称邹氏为越王勾践之后。也有一种说法出自子姓。称邹氏为商纣王微子启的后代。平公把商的周围地区封给殷纣王庶兄微子启,建立宋国,建都于商丘 ,其后三朝采食于邹邑,其第五世孙叔梁仡以邑名“邹”为姓。所以 称之为山东邹氏。图三:邹氏始祖墓
   还有一种说法,出自曹姓,以国家的名称作为自己的姓氏。后来邹国被楚国所灭后有邹氏,亦为山东邹氏。另一种说法,为蚩尤之后。据《拾遗》所载,黄帝在打败蚩尤以后迁其民至邹屠,根据地名命名为邹屠氏。图四:从小元村邹氏祖坟山远望整个月山
    据邹氏族谱及有关资料记载,邹氏早期主要在其发源地即今山东境内发展繁衍,至秦汉时期,他们中的有一支迁至范阳,发展成为望族。西汉以后,范阳邹氏逐渐南迁至河南邹坊,成为较强的一支。图五:明朝天启年间立峰邹氏二代三代古墓
    东晋十六国时,由于战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邹氏的一部分随之渡江,定居于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的一些地方。唐朝德宗贞元末年,邹垣因避战乱,自今安徽迁入福建,其子孙繁衍分居各县。图六:月山镇小元村邹氏明朝天启年间古墓
    北宋、南宋时期,有泰宁人邹应龙任初权参加政事,他的子孙散居江南各地。图七:立峰邹氏明朝天启年间古墓
    据邹氏宗谱记载,安徽目前两支邹氏,桐城邹氏宗谱三十卷、怀宁怀化邹氏宗谱七卷。据这些宗谱的记载,我们大致对邹氏迁入安庆地区有一个了解。图八:邹氏祖坟山中清朝道光年间古墓
    邹氏祖坟墓位于安庆市怀宁县月山镇小元村北五十米处,面积约一千多平方米。墓群系邹氏明朝迁入安庆地区的后裔的家茔。卒子认为这一处明朝至清朝的古墓群应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九:明朝至清朝初期间的邹氏祖坟葬于坟山腰处
    在怀宁县月山镇小元村发现明朝至清朝邹姓家族古墓群,古墓保存总体完好,有墓大约二、三十座,其中明朝以前的墓葬二座,建造精美,古朴厚重,气势宏大。图十:清朝乾隆年间的邹氏祖坟
    明朝立峰邹氏古墓建筑风格,保存基本完好,由于长年雨水冲积,墓碑已经倾斜严重。这座明朝天启丙寅年(1626年),古墓主人立峰邹公,墓建规格之高,实属罕见。图十一:邹氏祖坟山中的六世祖清朝雍正元年的邹公墓
    墓碑打磨精细,上与碑帽相连,下有寿纹石碑,打磨精细,是整块巨石打造,二层盖檐是长为四十多公分,厚约二十公分的一块整石。图十二:远望月山镇小元村邹氏祖坟山
   邹氏一族是明朝迁入安庆地区的,其先祖墓就葬在祖坟山顶部,至今在这里繁衍生息已二、三十辈人。这座邹氏家族古墓群,有大约五、六座保存完好的古墓,从明朝天启年间至清朝雍正年间、再到清朝乾隆年间至民国期间。图十三:清朝雍正元年的邹氏六世祖墓
    这座古墓群是邹氏家族迁移安庆地区始祖至二、三代人至第六世及后裔的墓葬,所有墓葬均有墓碑,且有延续性记录的特点。图十四:清朝各个时期的邹氏墓
    这座古墓群把一代接一代人的墓碑拼接起来,邹氏家族迁移安庆市怀宁县繁衍生息数代人的生产生活信息就构成了一部完整的家族迁移安庆史话。图十五:清朝各个时期的邹氏墓
    碑文上所述和邹氏后人的讲述大体一致,但更为详尽准确,但比较奇怪的是自乾隆年间后,墓葬就相对比较少,此一期间是否印证了清朝“湖广填四川再入陕”的移民历史,我们不得而知。图十六:清朝各个时期的邹氏墓
    迁至此地的第一代祖始墓和第二代、第三代邹公之墓,根据碑文推断该古墓在安庆地区较为难得。图十七:明朝至清朝各个时期连续性是邹氏墓一大特点
    小元村邹氏家族古墓群的发现,对于研究安庆移民历史,特别是明朝至清朝安庆迁民,以及现在居住在陕西商洛一带的清朝乾隆时期移民的生存状态、社会风俗、丧葬礼仪等方面提供了新的资料,是安庆历史文化研究的一项新发现。图十八:邹氏祖坟山
(本篇完)
2018-03-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30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余墩青蛙石——卒子走遍安庆
余墩青蛙石
——安庆风景系列
第147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余湾村的一个山坡顶部的青蛙石。图一:从大桥办事处眉山村远远望去极像青蛙的青蛙石

    宜秀区杨桥镇余墩村位于安庆市北郊,背倚大龙山,面临石塘湖,依山傍水、气候宜人,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图二:青蛙石周边巨石
    余墩村内有多处旅游景点,其中圆照寺、大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等等,余墩村与旁边的余湾离市区很近,是安庆的后花园,也是安庆市区旅游胜地。图三:从杨桥镇余墩村远远望去极像青蛙的青蛙石
    余墩村与余湾村都是以余姓为地名而存留至今。大龙山面积有一百三十多平方公里,在余墩村就有几个山岭。图四:青蛙石
    大龙山整个风景区由大龙山和石塘湖两部分组成,总面积约一百三十二平方公里。其中大龙山面积约一百二十二平方公里,石塘湖水面面积约十平方公里。图五:青蛙石下部是一片巨石林
    大龙山屹立于安庆城北 ,离市区三十里,为城廓之天然画屏。其山自西向东绵亘起伏,山势雄伟,秀嶂叠峙,蜿蜒似龙,而得名龙山。图六:站在青蛙石周边的巨石上袅览大龙山
    据记载,大龙山周二十五公里,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呈南北走向,横跨市郊和怀宁、桐城二县。龙山四面环水,东依石塘湖,南临长江,西饮石门湖,北靠菜子湖。图七:青蛙石局部
    古人赞其美为“独不类他山”。大龙山有92峰、82岩、72岭、62洞、36壑、108奇石,还有乌龙溪、白龙溪、黄龙溪、赤龙溪四大溪流和六条瀑布。龙山风景区有景点二百多处,其中人文景观三十五处。图八:极像青蛙的青蛙石
    今天,卒子介绍的青蛙石就是上述景点中其中一个。从余墩一端登陟龙山,其中很多巨石依附山体,山腹摺叠,约行三至四个山岭,就到了一处能够袅览石塘湖全境的山岭。图九:青蛙石周边的巨石林
    关于青蛙石的传说,有很多。余墩村民有这样一种说法,说大龙山这块大巨石,原是住在月宫里(月亮)上的青蛙,因为犯了月宫里的王法,被嫦娥贬下凡界,任由人间取其蟾酥配药治病。无奈中,它只好整天翘首凝望月宫,期盼嫦娥大发慈悲,召它回宫。久而久之,这只大青蛙就变成大龙山一个山岭上的那块突出的巨石,它多像一只似跃不跃、翘首凝望的青蛙啊!这就是大龙山著名的青蛙石,也叫“翘首金蟾”。图十:远远望去极像青蛙的青蛙石
    这块巨石其实是一块巨大象形石。其形态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高约十多米,能够在眉山上大龙山处清楚看到这只极像大青蛙的巨石,栩栩如生,因而得名。图十一:一览众山小
(本篇完)
2018-03-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3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方洲舍利古寺真人宫——卒子走遍安庆
方洲舍利古寺真人宫
——安庆寺庙道观系列
第147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城西乡方洲村的一座古寺。图一:方洲村

    舍利古寺与真人宫,是一座融合道教和佛教的寺庙。太湖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东与天柱山相望,南与庐山相望。全县辖十五个乡镇,卒子全部到访。图二:舍利古寺入口指示牌
    太湖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历代民风淳厚,文风蔚然,素有“一门四进士,十里两状元”之称。这里是已故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的家乡,著名诗人朱湘、女社会活动家刘王立明、京剧“叶派”创始人叶春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马兰、作家石楠、林学专家马大浦等都是太湖籍人。图三:方洲源头龙须沟
    太湖山川秀美,景色宜人。“龙山夜雨、马路西风、法华方竹、玄妙古松”四大景致自古以来闻名遐迩。汉朝建的海会寺、三国筑的上格城、晋朝修的佛图寺、唐朝建的西风禅寺、清朝状元赵文楷墓等文化古迹保存完好。图四:舍利寺
    舍利古寺位于太湖县城西乡方洲村境内,这里四面环山,群峰耸立,苍松翠竹漫山遍野。由于四面都是高山中间一块不大的盆地,后来这里蓄水之后就成为现在的方洲水库,龙须沟是方洲水库的源头之一。图五:舍利古寺匾额
    站在徐宕公路上远远望去,方洲水库就像一条停靠岸边的小船。在公路上方不远处有一块高高矗立的岩石,村民们把这块巨石称为系排石。在镜头前的方洲水库分明是一条小船,当地人怎么把这块巨石叫做系排石呢?一位老村民说,以前方洲没有水库,只是一条大河,站在巨石边俯视方洲河就像一条停靠在山脚下的竹排。所以就把“系排石”叫做“系船石”了。图六:舍利古寺河道边的垒石
    “龙山夜雨,马路西风,法华方竹,玄妙古松”乃古代太湖四大名胜,史称“熙湖四景”。由于它们集古邑太湖秀美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于一体,所以虽物换星移而不失魅力,遗迹犹存而具影响。四景之一的马路西风,位于城西乡马路河古渡口,马路河口在太湖老城西门外半里处,为长河上游故道。图七:舍利古寺
    古时长河上游纳百川之水而浩荡,借千山之势而湍急。故龙山宫以下马路河河床开阔,水势泱泱。越河而过有一条连庐州接鄂省的太湖古驿道,常年驿马飞奔,交通繁忙。为方便行人驿马往来,临河两岸建有渡口。于是,不仅东岸的晋熙古城为水陆枢纽,连西岸渡口也舟车辐辏、商贾云集而成繁华小镇。图八:舍利古寺离方洲水库不远
    舍利古寺位于太湖县城西乡方洲村的一个山坡间,是一座建于古代的寺庙,后毁。近年来,重修。据寺里的僧人介绍,舍利古寺建于清朝乾隆时期,原小庙建在田畈之间,虽然不大,却是附近信众的祈福之地。图九:舍利古寺不远处的土地庙蓝伽内供奉的佛像
    舍利寺,始建于清朝佛教盛行时期,是太湖城西佛教信徒烧香的祈福地之一。鼎盛时期,有和尚百名之众,并建有舍利塔存放和尚骨灰。后毁于咸丰年间的太平起义军。图十:舍利古寺内的佛像
    与舍利寺不远,建有甘葛寺和真人宫,甘葛寺原建在白石村,后迁到方洲村。与现在村里的著名景点桂花岩、石隆洞、柞火寨、法华寺、心安寺、石船顶、童子尖、兵谋寨、响水岩、强盗柜等并称为方洲旅游指南。图十一:舍利古寺
    而真人宫就建在甘葛寺内,为纪念全真南宗创始人紫阳真人张伯端,被誉为道教“南宗之魂”。这里依山伴水,得此人间真福地,何须身外求金丹”。古往今来,在此参玄悟真,修道成仙者难以尽述。图十二:甘葛寺与真人宫 
    张伯端是道教南宗紫阳派的鼻祖。清朝雍正年间封“大慈园通禅仙紫阳真人”。金丹派南宗(因张伯端号“紫阳”,故南宗也称为“紫阳派”)的祖师。道教奉为南五祖之一。图十三:舍利古寺不远处的土地庙蓝伽
    张伯端曾为府吏数十年,一日忽悟“一家温暖百家怨,半世功名半世愆”,遂看破功名,纵火烧毁案上文书,因之,以“火烧文书”罪发配岭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张伯端在成都“以夙志不回,初诚愈恪,遂感真人授金丹药物火候之诀”,潜心修炼。曾“三传非人”,而“三遭祸患”。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因“患此道人之不信”,遂著《悟真篇》,叙丹药之本末。书成后,学者云集而来,晚年“自成都归于故山”,返回江南传道。图十四:舍利古寺坡下的观音禅寺
(本篇完)
2018-04-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4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方城习艺所围墙——卒子走遍安庆
四方城习艺所围墙
——安庆近代革命系列
第147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龙山路街道办事处习艺所的一面围墙。图一:民国时期政局动荡

    习艺所之前卒子曾经在1411篇文章里介绍过,今天再次介绍这个狱所的一面围墙,这面围墙是二十世纪初砌建而成,与习艺所和饮马塘狱所是同一时期建设的主体部分。卒子曾经介绍在清朝末年,西方列强洞穿华夏国门。在有识之士的呼吁下,清廷不得不实行变革措施。狱制改良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建立新式监狱、改造旧式监狱、感化罪犯等。当时的监狱类型包括监狱、习艺所和看守所,民国时增设感化院等。图二:各派势力在动荡的政局中渔利
    安庆四方城习艺所始建于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年)左右,清廷准于在安徽省城安庆设罪犯习艺所一区,之后又在“习艺所”基础上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建立饮马塘狱所。据史料《皖政辑要》记载,“法科——卷八十二——审断一。光绪三十一年,按察使濮子潼创办习艺所,因委员薪资无出,即以前拨之正办薪水一分、帮审薪水二分作为自新所经费者,提归习艺所,暂作委员、夫马之资。”图三:安庆背靠长江又是民国时期安徽省会
    “习艺所”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改为安徽“模范监狱”,省城府、司、县三狱和习艺所、新羁所各犯全部拨入。民国三年(1914年),模范监狱迁往鹭鸶桥臬司狱址,改名为“安徽省立第一模范监狱”。民国八年(1919年),怀宁地方厅看守所并入。民国十三年(1924年)六月,饮马塘增设“安徽省第一监狱(饮马塘)分监”。图四:安庆在民国时期军警完备
    饮马塘监狱旧址坐北朝南,占地约一万四千平方米,原为“自新习艺善堂”,规模甚小专事收容小偷之类。清末光绪年间设立“习艺所”,建造重罪监、轻罪监和简易工场等房舍。民国初年,政局动荡,监狱没有任何改造。民国八年(1919年)饮马塘旧有习艺所监屋改建新式号舍,整个监屋分前、中、后三进,门前有一古老水塘,面积八百平方米,水深约两米,号曰“饮马塘”。图五:习艺所围墙一角
    在水塘上架石板桥,是本监狱出进通道。监狱前进大门有门卫,有犯属接见室;右侧为女犯监舍,用小围墙隔开,庭院中为女犯活动场所;左侧为罪犯习艺工场地带;中进正中为大厅,两旁为办公室、宿舍;后进为仿扇面式的犯人号房,分“知、过、必、改”四翼,计房七十六间。图六:习艺所围墙解放后被涂抹一层水泥沙浆
    据记载,监狱四周垒有警戒围墙,墙高二丈,厚一尺,麻石垫脚,上砌扁砖到顶。这面围墙距今已经一百多年历史,它见证了从民国十六年(1927年)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这十年间,安徽省城安庆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关押的政治犯高达三千余人。图七:习艺所围墙一角的青石柱角
    这其中包括任弼时、王步文、柳毅夫、欧阳惠林、葛文宗、曹国云、卫国昌、王焕然、戴映东、甘野陶、陈洪泽、王更生、吴功、王玉英(女)等同志,其中在饮马塘监狱关押并被杀害的革命先烈有:安徽省第一次农民武装暴动指挥者和组织者俞昌准烈士、怀宁中心县委书记葛文宗烈士、怀宁县委书记操球烈士、怀宁中心县委书记刘淠西烈士、安徽大学支部负责人伯习福烈士等等等等。图八:习艺所围墙
    当初,正是这面高不足十米的围墙,让安庆近代革命历史的先驱们无法逾越,同时它也见证了中国近代革命和百年监狱历史建筑遗迹,安庆有关部门现在已经挂牌保护,值得每位安庆人共同去保护。图九:围墙水泥沙浆内的青砖
(本篇完)
2018-04-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8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荣升老城北段古城墙遗址——卒子走遍安庆
荣升老城北段古城墙遗址
——安庆军事旧址遗址系列
第147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龙山路街道办事处荣升社区一段老城古城墙遗址。图一:安庆古城墙画图

    据安庆一位网友文章介绍,“安庆城墙城墙几丈高,三丈六尺高,骑白马,带把刀,到你家里抄一抄……”安庆古城,是古老沧桑的城墙与雄伟高大的城门;安庆古城墙,大家都会想起安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段古城墙旧址” 和“北段古城墙旧址”;其实安庆古老城墙遗址不止这两处,这位网友介绍还有一处“月城古(老)城墙”。图二:安庆古城墙手稿
    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由安庆有关机构认定的安庆古城一段宋至清朝时期的古城墙遗址。它位于大观区龙山办荣升社区,卒子三十多年前就曾注意过这段后维修的护坡上,有一个古案台。图三:古城墙画册与清朝老照片
    安庆古城有很多古城墙,过去荣升社区的龙山大厦就是一个山头,山头上就有高高的城墙。解放后,才逐渐铲平做了小区。龙山大厦原址实际就是古城北段的一处地势较高的城池,与城墙连为一体的附属建筑,城墙当年有多高,无从查询。但攻方想要从龙山大厦攻入老城,要想从高高的城墙攻打,的确极不容易。图四:宋朝至清朝北段古城墙遗址
    这位网友继续介绍到,太平天国时期,传说翼王石达开在正观门瓮城外再建一月城,来巩固天京第一门户皖垣安庆,这就是安庆月城的前身,太平军受天义叶芸来在主政安庆时也曾建月墙。后来,翼王石达开又新建扩建了一些,当然这位网友也不是非常确定。图五:安庆古城墙遗址上的一个清朝雕纹案台
    但史料记载,安庆现存古城墙基本上是清朝中期至清朝咸丰年间策划、同治年间移建的。这样大的工程,建筑方必有史料记载,这位网友介绍是由晚清中兴名臣、湘军统帅曾国藩修建的!原来,在《曾國藩日記》有清晰明确的记述,清光绪三十三年安庆城厢测绘图、同伦学社藏版安庆月城略图,曾国藩在视察安庆古城墙及防御工事,日记中记载:“九月十八日旋出門看城從小南門繞至西門北門東門出東門外至寶塔登塔頂一看旋歸寓九弟布置之法城內分段守垛者李祥和一營由東門而南至西門止蕭開印管中軍由西門至北門止李臣典一營由北門至東門止城外扼要紮營者熊登武一營紮西門外石壘程學啓一營紮北門外三壘張詩日一營紮東門外寶塔石壘尚爲周密”。图六:宋朝至清朝北段古城墙遗址
    这位网友还特意注释: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九月十八日,旋出门看城,从小南门绕至西门、北门、东门,出东门外,至宝塔,登塔顶一看,旋归寓。九弟布置之法,城内分段:守垛者,李祥和一营,由东门而南,至西门止;萧开印管中军,由西门至北门止;李臣典一营,由北门至东门止。城外扼要扎营者,熊登武一营扎西门外石垒,程学启一营扎北门外三垒,张诗日一营扎东门外宝塔石垒,尚为周密。图七:古城墙遗址上的一个雕云纹的案台
     这位网友还介绍,清末安庆月城图(民国元年版),曾国藩再次视察安庆古城墙,日记中记载:“十一月初四日由東門登城周曆北門一帶,至西門下城至城外看鹽河一帶傍夕歸”,这位网友注释: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十一月初四日,由东门(枞阳门)登城,周历(走遍四周)北门(集贤门)一带,至西门(正观门)下城,至城外看盐河一带,傍夕归。图八:古城老照片
     这位网友查询了很多关于民国各时期安庆月城图。他找到曾国藩意识到正观门自古就是安庆古城防御最薄弱的地方,专门视察西门外战略要塞---盐河护城壕,日记中记载:“十一月初八日出門看鹽河濠溝酉初歸”,这位网友注释: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十一月初八日,出门看盐河濠沟,酉初(17点)归。图九:民国时期安庆古城地图画册
     曾国藩第三次视察盐河护城壕,并现场调研,日记中记载:“十一月十三日出門拜客至城外河下一坐歸途看鹽河濠溝”,他注释: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十一月十三日,出门拜客,至城外河下一坐,归途看盐河濠沟。图十:这段安庆北段古城墙遗址高约五至七米加上墙体超过十米
    这位网友与卒子一样,热爱安庆,对清朝太平天国运动和曾国藩主政安庆期间的各类事迹进行再挖掘,他介绍曾国藩带领湘军安庆大营各营将领,现场指导安排,拆除太平军所筑月城,将月城砖石移至盐河护城壕,正式开工移建新月城,日记中记载:“十一月十六日出城看鹽河濠溝又至東門寶塔下看濠似將西南隅賊所修月城拆去改修鹽河濠傍之城用丈量月城凡壹百四十壹丈鹽河應修之地凡壹百八十六丈”。图十一:安庆古城墙遗址
    这位网友注释: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十一月十六日,出城看盐河濠沟,又至东门(枞阳门)宝塔下看濠。似将西南隅贼所修月城拆去,改修盐河濠傍之城用;丈量月城(太平天国所筑月城),凡一百四十一丈。盐河应修之地,凡一百八十六丈。图十二:古城墙
    这段被安庆有关机构确定的宋朝至清朝的城墙位于安庆市中心区,墙高约十米,底宽近百米,顶宽十米,现基本是小区,总周长约一公里多。图十三:安庆发现的清朝麻石残件
     这段古城城墙,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期,在原城墙基础上重修而成。原荣升社区是高于德宽路好几米的一个大土坡,这也完全迎合了当年围绕“防御”战略体系,城墙的厚度大于高度,稳固如山,墙顶可以跑车和操练。图十四:安庆发现的清朝麻石残件
     现在的黄花亭小学,荣升社区一带众多建于八十年代的楼房,这一带是古城用于防御的城池,这里高建城墙,据安庆有关机构确定始建于宋朝,至明时期,在原来有土坡上加注砖墙,后来清朝又加建用于防御的青石墙基,这段古城墙已经有八百多年历史,是安徽历史上著名的防御城垣建筑之一。图十五:残件
    无独有偶,偶然间,在安庆六中附近,开挖道路路基时,发现一段麻石条。经过卒子仔细的勘察和辨析,这个麻石条位置在六中附近,卒子猜测是不是当年附近的建筑的基础石料,或是当年的建筑残件。从麻石石料看,应该是产自安庆大龙山的麻石。使用的是尖头铁钎整体搬运,卒子猜测是清朝中晚期的石料。这段麻石残件为什么会在六中附近的道路地基下埋藏多年?一直是一个迷。图十六:四拼图
     安庆古城墙遗址,展现了古皖安庆人的聪明才智,也为研究宋朝至清朝的历史、军事和建筑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图十七:安庆古城防御图
(本篇完)
2018-04-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8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荣升老城北段古城墙遗址——卒子走遍安庆
荣升老城北段古城墙遗址
——安庆军事旧址遗址系列
第147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龙山路街道办事处荣升社区一段老城古城墙遗址。图一:安庆古城墙画图

    据安庆一位网友文章介绍,“安庆城墙城墙几丈高,三丈六尺高,骑白马,带把刀,到你家里抄一抄……”安庆古城,是古老沧桑的城墙与雄伟高大的城门;安庆古城墙,大家都会想起安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段古城墙旧址” 和“北段古城墙旧址”;其实安庆古老城墙遗址不止这两处,这位网友介绍还有一处“月城古(老)城墙”。图二:安庆古城墙手稿
    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由安庆有关机构认定的安庆古城一段宋至清朝时期的古城墙遗址。它位于大观区龙山办荣升社区,卒子三十多年前就曾注意过这段后维修的护坡上,有一个古案台。图三:古城墙画册与清朝老照片
    安庆古城有很多古城墙,过去荣升社区的龙山大厦就是一个山头,山头上就有高高的城墙。解放后,才逐渐铲平做了小区。龙山大厦原址实际就是古城北段的一处地势较高的城池,与城墙连为一体的附属建筑,城墙当年有多高,无从查询。但攻方想要从龙山大厦攻入老城,要想从高高的城墙攻打,的确极不容易。图四:宋朝至清朝北段古城墙遗址
    这位网友继续介绍到,太平天国时期,传说翼王石达开在正观门瓮城外再建一月城,来巩固天京第一门户皖垣安庆,这就是安庆月城的前身,太平军受天义叶芸来在主政安庆时也曾建月墙。后来,翼王石达开又新建扩建了一些,当然这位网友也不是非常确定。图五:安庆古城墙遗址上的一个清朝雕纹案台
    但史料记载,安庆现存古城墙基本上是清朝中期至清朝咸丰年间策划、同治年间移建的。这样大的工程,建筑方必有史料记载,这位网友介绍是由晚清中兴名臣、湘军统帅曾国藩修建的!原来,在《曾國藩日記》有清晰明确的记述,清光绪三十三年安庆城厢测绘图、同伦学社藏版安庆月城略图,曾国藩在视察安庆古城墙及防御工事,日记中记载:“九月十八日旋出門看城從小南門繞至西門北門東門出東門外至寶塔登塔頂一看旋歸寓九弟布置之法城內分段守垛者李祥和一營由東門而南至西門止蕭開印管中軍由西門至北門止李臣典一營由北門至東門止城外扼要紮營者熊登武一營紮西門外石壘程學啓一營紮北門外三壘張詩日一營紮東門外寶塔石壘尚爲周密”。图六:宋朝至清朝北段古城墙遗址
    这位网友还特意注释: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九月十八日,旋出门看城,从小南门绕至西门、北门、东门,出东门外,至宝塔,登塔顶一看,旋归寓。九弟布置之法,城内分段:守垛者,李祥和一营,由东门而南,至西门止;萧开印管中军,由西门至北门止;李臣典一营,由北门至东门止。城外扼要扎营者,熊登武一营扎西门外石垒,程学启一营扎北门外三垒,张诗日一营扎东门外宝塔石垒,尚为周密。图七:古城墙遗址上的一个雕云纹的案台
     这位网友还介绍,清末安庆月城图(民国元年版),曾国藩再次视察安庆古城墙,日记中记载:“十一月初四日由東門登城周曆北門一帶,至西門下城至城外看鹽河一帶傍夕歸”,这位网友注释: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十一月初四日,由东门(枞阳门)登城,周历(走遍四周)北门(集贤门)一带,至西门(正观门)下城,至城外看盐河一带,傍夕归。图八:古城老照片
     这位网友查询了很多关于民国各时期安庆月城图。他找到曾国藩意识到正观门自古就是安庆古城防御最薄弱的地方,专门视察西门外战略要塞---盐河护城壕,日记中记载:“十一月初八日出門看鹽河濠溝酉初歸”,这位网友注释: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十一月初八日,出门看盐河濠沟,酉初(17点)归。图九:民国时期安庆古城地图画册
     曾国藩第三次视察盐河护城壕,并现场调研,日记中记载:“十一月十三日出門拜客至城外河下一坐歸途看鹽河濠溝”,他注释: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十一月十三日,出门拜客,至城外河下一坐,归途看盐河濠沟。图十:这段安庆北段古城墙遗址高约五至七米加上墙体超过十米
    这位网友与卒子一样,热爱安庆,对清朝太平天国运动和曾国藩主政安庆期间的各类事迹进行再挖掘,他介绍曾国藩带领湘军安庆大营各营将领,现场指导安排,拆除太平军所筑月城,将月城砖石移至盐河护城壕,正式开工移建新月城,日记中记载:“十一月十六日出城看鹽河濠溝又至東門寶塔下看濠似將西南隅賊所修月城拆去改修鹽河濠傍之城用丈量月城凡壹百四十壹丈鹽河應修之地凡壹百八十六丈”。图十一:安庆古城墙遗址
    这位网友注释: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十一月十六日,出城看盐河濠沟,又至东门(枞阳门)宝塔下看濠。似将西南隅贼所修月城拆去,改修盐河濠傍之城用;丈量月城(太平天国所筑月城),凡一百四十一丈。盐河应修之地,凡一百八十六丈。图十二:古城墙
    这段被安庆有关机构确定的宋朝至清朝的城墙位于安庆市中心区,墙高约十米,底宽近百米,顶宽十米,现基本是小区,总周长约一公里多。图十三:安庆发现的清朝麻石残件
     这段古城城墙,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期,在原城墙基础上重修而成。原荣升社区是高于德宽路好几米的一个大土坡,这也完全迎合了当年围绕“防御”战略体系,城墙的厚度大于高度,稳固如山,墙顶可以跑车和操练。图十四:安庆发现的清朝麻石残件
     现在的黄花亭小学,荣升社区一带众多建于八十年代的楼房,这一带是古城用于防御的城池,这里高建城墙,据安庆有关机构确定始建于宋朝,至明时期,在原来有土坡上加注砖墙,后来清朝又加建用于防御的青石墙基,这段古城墙已经有八百多年历史,是安徽历史上著名的防御城垣建筑之一。图十五:残件
    无独有偶,偶然间,在安庆六中附近,开挖道路路基时,发现一段麻石条。经过卒子仔细的勘察和辨析,这个麻石条位置在六中附近,卒子猜测是不是当年附近的建筑的基础石料,或是当年的建筑残件。从麻石石料看,应该是产自安庆大龙山的麻石。使用的是尖头铁钎整体搬运,卒子猜测是清朝中晚期的石料。这段麻石残件为什么会在六中附近的道路地基下埋藏多年?一直是一个迷。图十六:四拼图
     安庆古城墙遗址,展现了古皖安庆人的聪明才智,也为研究宋朝至清朝的历史、军事和建筑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图十七:安庆古城防御图
(本篇完)
2018-04-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10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方洲汤家沟古道与汤家祠堂——卒子走遍安庆
方洲汤家沟古道与汤家祠堂
——安庆古道与祠堂系列
第147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城西乡方洲村的汤家沟古道,还有古道上已经渐渐陨落的汤家祠堂。图一:汤家沟村又称汤沟村

    汤家沟村,又称汤沟村,位于太湖县城西乡,现并入方洲村 ,属于半山区。这里原是原始森林,原居民很少。自元朝后期开始逐渐开始有了外来移民,特别是明朝开始,大量的江西移民开始陆续移民到这里,开始了崭新的安庆文化。图二:汤沟村风景
    汤家祠堂位于汤家沟古道的一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汤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祠堂的建筑形式大都是三进式。前进为小厅;中进为大厅;后进为香坛,是供奉祖宗神位的地方,进与进之间有天井,天井两边有走廊,祠堂大门朴实而无华,门前为水沟内的条夯基而成。图三:这条溪流就叫汤沟
    太湖县城西乡的汤氏,目前牌位最前的是十七世祖汤诚壁、汤诚揆、汤诚宝,至现在已经二十三世,加上现在在世的几代人,约二十六、七代人,粗算起来汤氏移民迁入太湖已经五百余年历史。从这个祠堂就能够看出来。图四:汤家沟古道的青石板路
    据卒子走访当地村民,汤氏祠堂,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为汤氏村民使用河涧的石块垒基,使用当地黄泥制砖搭建而成。祠堂面对一条从山间流下的溪流,随后时间的推移,这条溪流渐渐被称为汤沟,后来汤沟村就是这样演变而来。图五:汤家沟古道边的溪流
    汤家祠堂占地约二三平方米,三进式,大门建有朴实的门楼,整体建筑为木质框架结构,高三米,立柱是使用原山里的古树制成,中厅和前厅立柱为经过百年而不朽。主横梁是用当年山间树木制成,跨径约三四米多,横梁和立柱交接处的木质垫梁、天井四周柱子上的斜撑,整个祠堂基石为河涧里的巨石建成。该祠堂据说于光绪年间重修过。图六:汤家沟
    徒步穿越汤家沟古道。这段古道约十多公里的原始古道,上坡路皆有石料铺设而成,是古代太湖县城西乡汤沟村或附近几个村落跨越至宿松县凉亭的必经之路,凉亭是宿松县最主要的干道之一,过去设有茶亭给路过的行人解渴。图七:汤家沟古道的古民居
     汤家沟古道,是盘旋在城西乡山区里的一条古道,古代没有通公路时,要想走到汤家沟,得走上整整一个上午,十多公里的山路才刚刚到汤家沟村,再要从汤家沟村通过古道穿越到宿松县,那又要经过半天时间,正是因为封闭,所以才能幸免毁坏得以保留至今。如今,站在汤沟村还是有点古迹留下的,一些老房子老窗,一些有典故的景点等。图八:汤家沟古道的溪流
     汤家沟古道,从汤沟村下面的坡道开始,就有石板路了。尤其这里的山区风景很美,山区里的冲地经过数百年的耕种,现在都是一片片的梯田,古道绕着山势走,人口多的时候,这里会出现牛羊满山坡的景象。图九:汤家沟古道的竹林和垒石
     汤家沟古道翻过很多座山,是太湖一条纯山区最美古道,古道由宽约四十至六十公分、长约二十至四十公分的石料铺设而成。这条古道,让过去的世居在大山里的杜志民通过这条古道与外界联系。沿途可观梯田、瀑布、溪流、古树、山茶。春观油菜花、映山红、秋赏红枫。途径汤沟村、等几个村,翻过山岭再到宿松县凉亭镇。图十:从山坡远远望到汤沟村
     古道连接太湖县、至宿松县二县交界。二地的山民往来交流,这条古道便是交通要道。这条古道平添几分神秘感。过去从未在任何渠道听过这样一条山路,它曲折蜿蜒、幽长无尽,有着数不尽道不明的历史故事,散落在古道斑驳的青石板上,默默等待着后人前往感悟、倾听。图十一:汤家沟古道上的汤家祠堂
    汤沟村有五百多年的历史,然而村里人却说不清,汤沟古道有多少年的历史了。有村民猜测,古道的历史也有五百多年了,可能是先有古道后才有村。卒子至少也是这样认为。图十二:汤家沟古道上的汤家祠堂
    汤沟村与古道成为一种景区现在并入城西乡九井沟景区内,这条古道曾繁盛一时,来往行人一多,汤沟村便成了驿站,店铺林立。周边各地山民通过这里走出大山,再经过大山走出约数公里,偶遇古道上歇脚点,宿松县凉亭。旧时,络绎不绝的骡马队伍排出一字长蛇阵,浩浩荡荡行走在这里,山里的土特产和人们的生活用品,就这样被一车车运出大山。往来的山民们累了、乏了,便和衣在亭中打个盹,醒来后继续上路。图十三:汤家沟古道上的汤家祠堂
    凉亭,是宿松至太湖之间一个重要的驿站,只有两面破败的墙诉说岁月沧桑,据说,当年粟裕带着红军挺进师路过这里。如今的凉亭已不能为路人遮风挡雨,慢慢地形成了集镇,变成现在的凉亭镇。图十四:汤家祠堂内的先祖牌位
    青石板的古道,沿着东西走向的山脉,修在了半山腰,一路向西,缓缓而上,循序渐进。当年的开路先锋们不但有智慧,还颇有远见。不似有的古道那般坡陡路险,似乎考虑到了挑担者、马队的通行便利。因此,走起来没有那么费劲,而事实上,这条古道的海拔并不低,高处约三四百米,低处约二三百米。图十五:汤家祠堂先祖牌位与汤家祠堂大门
    一条古道上的风景,隐隐约约能从一个侧面看出当地山民的生活百态。春意正浓,路旁的油茶树抽出嫩绿的新芽,枝桠延伸到古道上,生机无处不在。沿途时不时可见的油茶树,无不透出当地人靠山吃山的传统。这里的山民几乎都有榨油茶籽的习惯,除了留够自己吃的那一份,其他的都卖到大山外面去,他们渐渐明白,这些生态、绿色的山里土货,运到城里,就是相当抢手的好东西。图十六:建在汤家祠堂旁边的汤家老屋
     汤沟古道上现在仍然还有几幢老房子,大多建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汤沟村有着众多古人种下的竹林。当年,村民们靠着这里的毛竹生计,砍一根毛竹当柴火,顺便挖点笋炖腊肉吃。对这片山、这条古道有很深的感情,满山是宝,生活离不开。图十七:汤家祠堂第三进
    古道上的有一片开阔的田园,海拔约在四百多米,现在中间已经长出毛竹,过去这里可能是一片茶园,或者田地。现在已经荒废多年。顺着这片坡而上,穿过一片茂密的竹林,从上观下,这里仿佛是一个小盆地、尽收眼底。古道至此又见不到踪影。再向上行,已经很难发现古道的影子,由于长年没有人类的脚步,这里的古道已经很难行走了。图十八:汤家祠堂
    汤沟古道一边是竹林,一边是一条从山上流下的溪流,溪流中还有不少穿过这片竹林的瀑布,到了瀑布的跟前,就仿佛到了桃花源一般。古道竹林,黄墙黑瓦,呈现出古朴的徽派建筑风格,依然傍水的小山村别有一番风味。汤氏祖先缘何迁居于此?我们现在只能通过猜测。图十九:汤家祠堂边的古道与门前的竹林还有脚下的石板
    数百年前,这里是一片原始的森林,无路可走,山林高耸、野兽出没。那些因战乱而被迫迁徙而来的异乡人,把这片土地当成自己的家园,一代又一代的繁衍。一条从山上流下的溪流,先人们认为这里山好、水好,于是在这里开垦,繁衍。汤沟村是一个古村落,古道与村口交界处,在溪流的上游,有三块巨石上分别刻有石刻,下期卒子再向大家介绍。图二十:汤家祠堂朴实而无华
    目前,这条古道仍然有保存完整的一段,当地政府已经命名为桂花崖景区,路程也不长,全程二、三公里。由于古道的多数路段较平缓,步行时长约半小时。从汤沟村下起点处,游览古道、看着梯田。春光无限好,这是这条古道周边景点中最壮美的一个。如果再有时间,可以通过这条山路绕行到宿松县凉亭,但村民说现在很难行走了。图二十一:汤家祠堂
    汤家沟,其实就是皖西南大别山的一处峡谷境内,空气清新,风景秀丽,是休闲度假,修心养性,避暑毅行的好去处!无论什么季节走在这条山路上,都会有一种景色吸引你。夏天走在这古道上,凉风习习,山间鸟鸣不绝于耳,时不时还会有松鼠从你身边串过。每到冬天,能够看到山顶桂花崖大瀑布,真叫人叹为观止!图二十二:汤家祠堂大门与古道上的两棵刚刚出芽的竹笋
(本篇完)
2018-04-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发帖自律承诺|文明上网自律公约|门面版|手机版|小黑屋|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 皖ICP备15019045号-1 )

GMT+8, 2025-5-4 06:02 , Processed in 0.03476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