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过河-卒子

《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3-1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鸣山三槐堂旧址——卒子走遍安庆
鸣山三槐堂旧址
——安庆古宅、祠堂系列
第145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新仓镇花园乡鸣山村的三槐堂旧址。图一:鸣山三槐堂旧址一侧

    不久前参加聚会的老师曾说王氏在安庆地区一共有三支,分别是太原王氏、琅琊王氏与三槐王氏。可以说,在安庆王氏人口众多,某地曾有四大“王”与四小“王”之说,王氏为安庆地区第一姓氏。图二:鸣山三槐堂
    三槐王氏是王氏重要的族群之一,该族群形成于北宋真宗时期,一般家族均以地名郡望著名,唯独三槐王氏是个例外。该堂号在王氏众多分支中仅列太原王氏、琅琊王氏之后,位居第三。但就影响而言,三槐王氏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在很多地方,“三槐”一词几乎与王姓画上了等号。历史上三槐王氏的发祥地在今莘县莘城镇群贤堡村,而作为王氏宗祠的三槐堂,更成为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今天卒子介绍鸣山村的三槐堂。图三:鸣山三槐堂后山
    史书记载,周代宫廷外植有三株槐树,百官朝见天子时,三公皆面槐而立。为此,周朝至宋朝“三槐”代指三公。不过,随着王祜手植三槐故事的流传,宋朝以后,三槐几乎成了王姓的代称。图四:鸣山三槐堂对联
    北宋初期,赵匡胤想以谋反罪名除掉大将符彦卿。于是,让祖籍莘县的大臣王祜前去调查。王祜核实后得知,符彦卿并无谋反之意,只是其家中的几个家奴仗势欺人。王祜对符家家奴严惩后回朝禀报皇帝:愿以百口之家保符彦卿无罪。赵匡胤除掉符彦卿的设想泡了汤,遂迁怒于王祜。因王祜秉性耿直,本应做宰相的他,仕途异常坎坷。直至太宗赵光义即位后,六十四岁的王祜才出任兵部侍郎,但任职一个多月就病死了。壮志难酬,王祜心有不甘,他生前发现次子王旦聪敏过人,前程可喜,便亲手在自家院中植槐树三株,十分自信地预言:“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宋代太尉、司徒(丞相)、司空(御史大夫)三要职合称“三公”,是众臣之首。三十年后,王旦果真做了宰相。王旦“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清廉节俭、至死不渝”的处世之道开创了三槐堂亘古流传的官风、家风。王祜的其他两个儿子也异常聪颖,先后踏入仕途。王旦病故后,子孙将其遗体暂厝于其外祖家开封新里乡大边村,遵王旦遗嘱,葬仪从简,甚至墓碑也未立。直至三十八年后的1055年,其子王素上书宋仁宗赵祯,要为其父立碑,赵祯慨然应允,并亲书“全德元老之碑”六字;又下诏命大学士欧阳修为王旦撰写碑文。于是,王素受钦命为其父立碑。陵墓竣工后,王素在开封城东门外的王氏宗祠院内亦植槐树三株,并将宗祠命名为“三槐堂”,三槐王氏的称谓至此渐闻于世。图五:鸣山三槐堂大门“三槐世泽、双桂家声”
    三槐王氏从此之后,可谓人才济济,名人辈出。王旭、王素、王质、王巩、王靖、王古、王震、王伦、王楠在《宋史》中均有传记。正因三槐王氏族中多贤人,故处于莘县的三槐王氏发祥地王庄被改为“群贤堡”。历史上的莘县城内的三槐堂坐南朝北,东邻火神庙,西至鼓楼口,南接考棚,北靠茶叶坑。院内有三棵槐树,西边两棵,东面一棵,还有神道碑数通。堂内有神台、神桌,供奉着王祜、王旦等十余人的木牌位,是王氏的宗祠。现莘县城内三槐堂旧址耸立的是一座红色的大楼。图六:鸣山三槐堂旧址
    三槐王氏迁入安庆地区的历史,据老人口传,元朝末期陈友谅与朱元璋大战鄱阳湖,为避免战乱,三槐王氏族人从江西鄱阳瓦屑坝迁至安徽,始祖王源,先居安徽安庆太湖县青龙岗,后迁凤栖冲(凤栖冲原属太湖县,后区划改制,今属望江县,不久前卒子刚刚介绍过此地),世居至今,为三槐后裔。图七:鸣山三槐堂“根本之地”牌匾
    据清朝康熙十六年谱文《续修王氏琅琊太原本末同异辨》,称是“从鄱阳大姑塘而迁”(待考证)。至三槐王氏十四世,这支王氏族人人口众多,所以道龙公携子迁至今潜山县黄铺镇百箩村杨老屋,传至今已有十二世,很巧合这个百箩村卒子并不陌生,据村里老人说,清末有族人迁至江南,具体迁至何处,也未曾知晓。图八:鸣山三槐堂牌匾众多
    望江县凤栖冲王氏近千人,三槐堂多达几处,且迁出去的人不在少数。三槐堂始祖王祐至迁入安庆地区始祖王源的迁徙及世系情况,宗谱上也有所记载,但不尽详细。据明朝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谱序,“王祐植三槐,五世书香,传四世至文显,任陕西清水县教转都昌令,后居中堡长平港,至九世有宁廿者同兄弟由长平而始居东山,时称东山王氏。”其弟宁廿四之孙即迁入安庆地区的王氏源公的父亲。清朝道光年间《王氏宗谱》记录的源公传承世系:祐公,生子三:懿(字子孝)、旦(字子明)、旭。旦公,生子三:雍(字仲威)、素、恢。素公,生子一:巩(字子常)。巩公,生子三:文明、文升、文显。文显公,配曹氏,生子三:太乙、太二(配石氏)、太三。太乙公,配吴氏,迁居江西都昌中堡东山,生子二:平二(配陈氏)、平三。平三公,配伍氏,生子一:景二。景二公,配彭氏,任颖州推官,生子一:象一。象一公,配余氏,生子二:宣三(配黄氏)、宣四。宣四公,生子四:治十五、治卅十、治卅一、治卅二。治卅一,配方氏,生子二:民廿一、民廿二。民廿二、配吴氏,生子二:宁廿四、宁廿五。宁廿五,生子二:安、泰(字康元)。安公,字平元,生子二:省一(迁安徽太湖)、省二(迁上青)。省一公,配周氏,生一子:源。由此可见,迁入安庆地区的三槐王氏由来如此。图九:鸣山三槐堂牌匾
    今天卒子介绍的安庆市太湖县新仓镇花园乡鸣山村的三槐堂,始建于清朝康熙、雍正年间,历经乾隆、嘉庆、道光重修,此支王氏是恕公负谱远涉,到达花园乡的鸣山村,后来与江西的饶州、江西的九江、安徽的徽州、安庆太湖、怀宁、潜阳、池州几支合编为《王氏统宗世谱》。图十:卒子坐骑曾到访新仓镇鸣山村
    从三槐王氏家谱资料,经过研究,三槐王氏发源于莘县,后迁于南京、苏州等地,且莘县同宗家谱载王巩世居临沂南仁里,后迁徙至江西鄱阳,鄱阳三槐堂后人在元末鄱阳湖大战时期,迁至多处,其中迁入皖西南的安庆地区望江县、太湖县、岳西县、潜山县、怀宁县等多地。清末,三槐王氏又一支有族人迁至江南,现居何处,将来再作考证。图十一:鸣山三槐堂旧址
(本篇完)
2018-03-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会圣远録祖师塔与远公塔院塔碑——卒子走遍安庆
会圣远録祖师塔与远公塔院塔碑
——安庆石塔与碑记系列
第145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原安庆市枞阳县浮山镇会圣村一处远録祖师塔、远公塔院和塔碑。图一:远公塔院石刻与远録祖师塔碑刻

    远録祖师塔,位于原安庆市枞阳县(现归铜陵暂管)浮山镇浮山会圣岩右侧,坐落在栖真岩内的远公塔院。图一:远録祖师塔与远公塔院介绍牌与重修远公塔院碑记
远公塔院位于会圣岩右边的栖真岩,岩端“远公塔院”四字明太史黄辉所题。此刻在远公塔院前檐石壁上,长2.4米,宽1.2米,字体为楷书。题刻于明朝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图三:远録祖师塔石刻原由范仲淹题写此塔塔名由明朝人士题写
    栖真岩,其实就是一个岩洞,洞内有石塔,是明朝重建的,上刻“远録祖师塔”。左右有联为:“千里瓢囊归叶省,一屏棋局付欧公”。上联指远禄继承了叶县归省禅师的衣钵,下联指远禄与欧阳修因棋说法之事。图四:远録祖师塔正、侧面
    朗目和尚有记事七绝—首刻在岩壁。远録祖师塔旧塔铭为范仲淹撰写。卒子将在后期介绍石窟时再作介绍。图五:远録祖师塔石刻
  栖真岩岩端刻有“开山和尚卯塔”字样。宋朝嘉祐五年(1060年),徐家市民陈文政建,范仲淹为塔铭,后被侵占者用乱石垒塞。明朝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六月,阮自华同朗目、淡居二高僧重建。图六:远録祖师塔背后的石刻卒子将在后期介绍
    远録祖师塔高七尺,圆形,直径三尺,为白石雕刻而成。塔上联云:“千里瓢囊归叶省,一屏棋局付欧公。”1949年后,远録祖师塔被严重损坏。1986年,管理处重修此塔和塔院。图七:远録祖师塔局部
  高僧远録,宋朝人,云游四方,参谒过汾阳的昭和尚和叶县的省和尚。两位禅师的说法对远録的思想归宗起了重要作用。后远録参拜了佛教曹洞宗祖师太阳玄禅师,玄师以直裰皮履授之曰:“洞宗无人,以此传之”。远録奉命往住浮山,成为浮山曹洞宗的开山祖师。图八:远公塔院
    相传会圣岩是当年远録和尚为欧阳修说法处。大师以下围棋作比方,阐明佛学哲理,致使欧阳修折服而改变了原有的观点。会圣岩又是远録著书之地,著名的《九带集》就产生在这里。远録坐化于此,瘗骨于左侧的栖真岩内。图九:栖真岩远公塔院
    栖真岩,又名远公塔院,在会圣岩左侧。岩高2.5米,总面积为37平方米。正中为远禄祖师塔,下藏远禄骨灰,塔后石壁上有一尊远公刻像。卒子将在后期介绍安庆石窟时再作介绍,窟内的石刻与石刻画像。图十:远録祖师塔石刻(欧公批欧阳修)
    远録祖师塔本于宋朝修建,范仲淹为塔作铭。明朝万历年间,高僧朗目重修,并于岩旁留诗一首,以记其事。1986年春,浮山管理处再次重修该塔。主体保持原貌,地坪用方块石铺就,洞口设有木栅,洞前砌有平宽的石级。塔院和谐,古朴典雅。图十一:远公塔院与重修远公塔院碑记
    1986年9月4日,日本国驹泽大学第八次佛教史迹参观团(专门研究佛教曹洞宗的),以石井修道教授为首一行19人,在此参拜了远公塔院,并敬上了供糖。图十二:重修远公塔院碑记局部
    会圣岩,是开山祖禅远禄公的居处,后来形成了会圣村。岩内原有禅师圆寂葬身的“远録祖师塔”,也是宋园鉴远禄禅师著《九带》处,摩崖石刻“九带遗踪”就刻在枕流岩外的侧壁上。图十三:重修远公塔院碑记局部
    从“重修远公塔院碑记”可知,明末时塔院已经荒废难寻,碑文中提到“持调桐城县正堂加五级纪录……本府正堂栋信牌……奉……等”字样,经过安庆府桐城县与其它官员对远公祖塔院重新修葺一新,并刻碑留记。石碑现存于栖真岩远公塔院边,可以看到完整碑文。图十四:重修远公塔院碑记局部
    远録曾以“浮山九带”闻名于禅门,所谓“九带”,就是“佛正法眼带,佛法藏带,理贯带,事贯带,理事纵横带,屈曲垂带,妙叶兼带,金针双锁带,平怀常实带”,这是用华严经与禅宗的原理来统一禅宗的理论。图十五:远公塔院
(本篇完)
2018-03-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9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龙虎平山寨——卒子走遍安庆
龙虎平山寨
——安庆军事旧址遗址系列
第145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原安庆市枞阳县枞阳项铺镇龙虎村山间的平山寨。图一:平山寨一侧的山头

    枞阳县原属安庆。枞阳地理位置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东吴大将吕蒙建城于下枞阳,以阻魏兵南进;唐朝辅公祏起兵反唐于枞阳镇;南宋李全镇守幕旗山抗击兵;元末陈友谅扎寨于浮山,朱元璋屯兵于城山,二人在今枞阳境内多次血战;明末张献忠扎“四营”于枞阳镇,并进军浮山寨;图二:太平军安庆首领英王陈玉成
    今天卒子介绍的是清朝太平军首领李秀成、陈玉成在枞阳两次召开了重要会议,对保卫天京、扭转战局起了重大作用;枞阳会议在太平军起义历史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在安庆东面建立起众多山寨,龙虎村的平山寨就是其中之一。图三:平山寨能够看到附近的浮山寨
    枞阳县近代历史并不太平。清初,农民范大、范二扎寨白云岩,竖起了反清大旗;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枞阳成为太平军的根据地,枞阳人积极参加太平军,其中会宫张逸民后来还成为洪秀全的岳丈,兵败后血染天京。图四:平山寨山脊与营垒遗址
    项铺镇以境内项山埠地名得名。全镇共辖项金、白石、柳西、边山、石溪、龙虎六个行政村,平山寨就位于龙虎村。枞阳县项铺镇龙虎村平山寨,地处项铺镇龙虎村山间,这里濒临白荡湖,地处枞阳县腹地,毗邻浮山风景名胜区,距县城三十公里,际山枕水、风光秀丽、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作为原白云区委、区公所所在地,曾是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图五:平山寨仍有村民居住
    枞阳人崇文尚武 ,人杰地灵,史称“诗人之窟、文章之府、气节之乡”。作为文化之乡,源远流长,尤其是到了明清之季,重教兴学之风大起。影响清代文坛二百余年的桐城文派“三祖”均出生于枞阳。其“三祖”之中,方苞、刘大櫆、姚鼐集桐城文派文论之大成,并以辩论的方法,阐述阳刚与阴柔两种文风的特点。图六:清军中的湘勇首领曾国藩
     清朝中期后,枞阳县东部乡村,历有教习拳术之风。拳的种类,有长拳、猴拳、破四门、地八仙、太极拳等。拳的姿势,主要有高盘的少林式,飞脚能跳墙;有低盘的武当式,能缩身扫地桩。枞阳的重文习武,同时期太平军与清军分别在枞阳招募了众多习武的乡勇为义军,为悠久的历史文化点缀了耀眼的光环。图七:平山寨寨顶
     据了解,咸丰二年(1852年)清廷组织县境各地办团练,对付太平军。咸丰六年(1856年)九月,太平军渡过白荡湖,同章、周诸姓练勇激战,杀团练章作朋等七人。十二月,清军提督秦定三派团练头目曹继业、胡大新率兵一千二百余人,由义津攻占枞阳镇,遭安庆太平军反击,杀曹继业,夺回枞阳镇,胡大新溃逃义津。图八:平山寨营垒遗址
    清朝咸丰七年(1857年)一月,太平军将领李秀成、陈玉成在枞阳镇望龙庵召开军事会议(卒子之前已经介绍),商定战略大计,是为第一次枞阳会议。会议后,陈玉成自枞阳向东,恢复无为、巢县,攻占庐江后抵桐(城),与李秀成夹击清军,桐城围遂解。图九:平山寨营垒屋基遗址
    清朝咸丰八年(1858年)八月,太平军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会同各镇守将黄文金、李世贤、韦志俊等百余人于枞阳望龙庵召开会议,共商军机,誓约会战,是为第二次枞阳会议。会后,各路大军依议行动。九月破清军于浦口,十二月大破湘军于三河镇,解除了天京与安庆之围。图十:平山寨遗址
    清朝咸丰九年(1859年)六月,太平军再次进攻桐城东乡(枞阳县);七月十二日,从孙家畈攻占周家潭,歼灭练勇221人。图十一:平山寨屋基遗址
    清朝咸丰十年(1860年)六月,清廷提督杨载福,候补道彭玉麟统领水师入长河口围攻枞阳太平军;湘军曾国荃部从孔城攻枞阳,攻克后,驻扎白鹤峰。十月,曾国荃派人筹款修筑枞阳长河堤,在关帝庙前筑横堤,使长河水倒灌十余里,以利水师守枞阳,从而堵截安庆太平军。清朝咸丰十年(1860年)十一月,太平军英王陈玉成率兵围攻枞阳,与清将杨载福、李承漠水师大战于莲花池,失利,退至七里头、松茂岭,后撤走庐江。图十二:平山寨能够清楚的看到项铺镇
    清朝咸丰十一年(1861年)六月十九日,太平军英王陈玉成部将刘玱琳率兵一千余人在马踏石(今官桥乡连城村)、黄马河遭清军湘军多隆阿兵伏击,损失惨重,刘玱琳被杀害(卒子个人认为,历史记载基本有误,刘玱琳为太平军安庆守将,战死于集贤关一役,后死于太湖与宿松马踏石,非枞阳县)。随后,太平军与东乡练勇在东乡马鞍山、福子岭、吴家桥等处发生激战,歼灭练勇177人。是年,县府在枞阳、汤家沟、王家套等地设立厘金卡,抽取商业税。此为县商业税之发端。图十三:平山寨遗址
    天气转晴之日,曾与枞阳朋友驱军来到枞阳县项铺镇的龙马村,从地图上基本无法找到平山寨,而一个叫寨头上的地方引起了卒子的注意,经过约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我们来到寨头上。图十四:平山寨营垒屋基遗址
    寨头上,实际是几个并列的山头中的一块凹地,凹地背靠山头,前方又有约三四个山头的阻挡,寨头上是一块较为平整的坡地,现已长满松树,经过卒子实地的勘察,平山寨古遗址在寨头上的山顶之上,是太平军占领安庆期间,太平军在山上建造的战壕和营地,规模不小!图十五:平山寨后被附近百姓在原屋基处建房生存
    平山寨是包括寨头山及前后左右数座山头的统一称呼,从山脚下荒废的梯田后,进入了山头深处,人迹罕至的地方,还有数块田地,这些田地基本由石头堆砌而成,而古战壕却基本难觅。图十六:平山寨一侧的山头
    一百多年前,洪秀全、杨秀清等率众在广西起义,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抗清廷统治的农民运动,席卷了大半个中国!但中后期的内乱让这个新兴王朝元气大伤,分崩离析,天京失陷后,由英王陈玉成领导的太平军,退入皖赣鄂三省交界地的皖西南安庆地区,被清军围堵追剿!太平军曾先后数进安庆,在多地都与清军展开过激烈的战斗,尤其是枞阳、桐城、太湖、潜山等地,而平山寨能够清楚地观察到项铺镇动向!图十七:平山寨山头
    昔日的硝烟早已散去,留给今人的只有谈资,但平山寨寨的古战壕、屋基,却给我们提供了当年那场运动的实证,是宝贵的遗产。如今,战壕早已不见,太平军营地遗址处,也被枞阳百姓占据,现在军营遗址曾是太平军的中军大寨,这里地势较为平坦,或许曾是起义军的中军帐。图十八:平山寨山顶地势平坦
    平山寨对面小山,据村民介绍山坡上有一面巨型石鼓,相传为当年太平军平日练兵集合和遇敌情传令时用;平山寨寨顶平坦,当年太平军在寨顶树立木架,可以观察很远的敌情。图十九:平山寨
    平山寨山凹间现有水溏一座,山凹之间数数小山头相连成环抱的形态。当年这座小水塘曾成为太平军“千担叉”重要水源。图二十:平山寨能够清楚看到山下的项铺镇  
    平山寨山不高,海拔三百米左右。关于平山寨的来历,一说为清朝中期桐城东乡部分士绅和百姓为躲避太平军余部捻军的平乱而建。寨头上的营垒规模较大,建筑相对庞大完整。另一说为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建立,在背靠山脊的凹地建营垒数座,屯粮守战。图二十一:平山寨
    太平军占领安庆后,在安庆周边县镇建立了为数众多的山寨,山寨之间保持着一定的来往,这其中包括大量的家属,而拥有战斗力的军队基本占据在各个山寨之间。图二十二:世代生活中平山寨遗址的枞阳人
(本篇完)
2018-03-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12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桥老街与老豆腐石槽模——卒子走遍安庆
大桥老街与老豆腐石槽模
——安庆商业系列
第145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月山镇大桥村的一条曾经繁荣一时的老街,与这条老街上的豆腐店里的一块清末至民国时期的石制老豆腐槽模。图一:大桥老街石板

    大桥村历史悠久,过去一直是怀宁连接潜山、桐城、太湖的主要干道。一条长约二三百米的老街,古建筑已经相继倒塌,与老街相间辉映,一条窄窄的街道,青砖小瓦木樑柱的老房子,由于年代久远墙面的砖头许多已经被岁月腐蚀了,木樑柱显现出苍老的褐色,沿街的屋面有的承受不了重压也已经高低不平。图二:大桥老街的石柱础
    这是一条仍然能够看到岁月痕迹的老街,老街部分路基仍然是使用了厚厚的石板铺设的。这些也更显出特色,走在这些街面,特别是踩在厚厚的石板铺设的老街上,石板中间一条深深的车辙印,目前在安庆地区已经很少见了。图三:大桥老街上的标语
    这么小小的街曾经是一条商业街,服装、炭火、剪刀、药铺门市占了大多数,也有二三家杂货店、理发店,特别是老街上还有一家豆腐店,现在豆腐店早已经不再制造老豆腐,而店主人也已经拆了老屋建起了二层洋房,他说起他家百年老店时,向卒子指出一块有着百年历史的老豆腐石槽模。图四:大桥老街
    在大桥老街,有一个特色就是很多门店的门面仍然使用木质门板,白天开门褐色门板一扇一扇的靠墙边站着。这就是这条老街,以街中一座大桥命名的村庄大桥村。大桥老街就连接着这条大桥,大桥老街,渐渐淹没在时光的岁月里。图五:大桥老街上已经倒塌的店铺
    光阴荏苒、时过境迁,许多兴盛了数百年的老街或一片废墟、有如焦土,或萧条破败、人烟稀绝,或拆后重建、本色顿失。在许多人心中,老街不被拆迁变成高楼大厦已是幸事,拆后重建或者规划成商业街区也未尝不可,至少,它还存在着。可时至今日,位于安庆市怀宁县月山镇上的大桥老街,却未能充满生活气息。图六:大桥老街石板上的车辙印
    在弥漫着现代生活气息的今天,老街像是被岁月磨砺过的老人,透露出少有的古韵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抽一天时间,走入了“时空隧道”,漫步在老街,听听老人们讲那老街的故事。图七:大桥老街石板路
    走在大桥老街上,两三米宽的街巷,曾经的店铺琳琅满目,现在依然展现着这座老街的繁华。可惜连日阴雨,老街上并没有太多的人来人往,但可以想象,多少年前这里必然是人头攒动。老式的理发店里、传统的剪刀店,还有那个已经拆了的豆腐店。有着几十年堪至上百年历史的老店,在老街上比比皆是。走进这些老店,不仅可以看到许多时光留下的痕迹,更能听到许多岁月留下的记忆。图八:大桥老街上的豆腐店
    沿着青石板由西往东走去,大桥的老街现在只是一条东西走向长约二三百米,大桥古称月形,自汉以来,已有人文记载,或见文物,或见史志。明朝时,平江伯陈瑄开白塔(獭)河,沟通漕运,大桥得“天下之水都汇于此”便利,渐成货物中转集散地,商贸的兴起促进了古镇的繁华。图九:大桥老街豆腐店里的石槽模
    月山镇,是安庆北面向关的重要通道,月山镇位于怀宁县东南部,北距怀宁县城三十里,南距安庆市区四十里。大桥村位于月山镇中部,北通桐城,西临潜山、太湖、岳西和宿松。距石门湖码头十六里,有着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 这条古朴、温馨、繁荣之中又不失安静的老街,从未看过任何组织和机构、个人进行报道过,卒子走访了这里差不多十个人,都不曾知道,可是谁又会想过安庆地区还有这样一条仍然“活着”的老街。沧海桑田、几经变迁,而古老的建筑、古朴的豆腐石槽模,乃至一条小巷、一条小河、一座石桥都是古镇历史的见证。图十:豆腐店里的石槽模
    据大桥村民介绍,这桥头就是百年豆腐作坊,真是一点不夸张的,女主人介绍祖上几代都开豆腐作坊,传到她手里,最少三代了,她说她家里从清朝末年开始在老街上做豆腐谋生,脚下这块豆腐石槽模就是祖传传下来的磨槽,有着百年历史。和那些纯机械化的规模化生产不同,大桥老街上的豆腐为手工制作。他们说老一辈传下来的手艺就是这样子的,这样做出来的豆腐也更香醇更有味道。老街的豆腐使用了月形河里的河水,用的黄豆也有讲究,都是怀宁县种植的或者村里村民家种植出产的,这样不仅出浆率高,出产的豆腐也更加香醇。图十一:清朝晚期至民国时期的制豆腐石槽模
    煮沸的豆浆放置一会儿,就要点卤了。盐卤、石膏都要放一些,只用一种没这么好吃的,至于这两者的比例,也是全凭经验了。但是最关键的仍然是制造豆腐的槽模,古时候点豆腐的模基本都是木制的,但大桥老街豆腐使用的是石制的槽模,点好了卤,要“凝一凝”,过些时间后,等到豆浆在缸里凝固成了膏状,用勺把它们舀到石槽模上,铺平,再包上纱布,一屉豆腐就算初步成形了。老街豆腐店每天天不亮开始做豆腐,等到卖完已经下午了;接着马上选豆子泡豆子,每天忙个不停,看过制豆腐,你会明白“世上有三苦,打铁撑船磨豆腐”这句老话不是乱说的。图十二:豆腐店里的石槽模有放卤水的石洞
    大桥老街豆腐店早已经不再制造豆腐了。豆腐古时名称很多,有“菽乳”、“黎祁”等。五代时的陶谷,在他著的《清典录》中说:“日市豆腐数个,邑人呼豆腐为小宰羊”。大约到了唐、宋以后就称之豆腐了。唐朝鉴真和尚在天宝十年(公元757年)东渡日本后,便把豆腐技术传进了日本,所以日本的豆腐业一直视鉴真为豆腐制作的祖师。豆腐,在宋朝传入朝鲜,十九世纪初传入欧洲、非洲和北美,逐步成为世界性食品。图十三:有着百年历史的制豆腐的石槽模,比较罕见
(本篇完)
2018-03-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13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宣店黄冲溪——卒子走遍安庆
宣店黄冲溪
——安庆风景系列
第146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宣店社区的一条流入石塘湖的小溪,黄冲溪。图一:黄冲溪

    杨桥镇宣店社区南临风景秀丽的石塘湖,背倚气势雄伟的大龙山。山清水秀、风景宜人。图二:黄冲溪边的枫树
  杨桥镇宣店社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地处于皖西南、皖鄂赣三省交通的枢纽位置,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优越的自然环境。杨桥镇宣店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属于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带,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6.9℃,具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热同期的气候特点。图三:黄冲溪边的竹林和白果树
    宣店境内旅游景点丰富多彩,据杨桥龙湾十八景点资料查明,境内有“虎洞云蒸”、“江湾麦浪”、“响涧瀑布”、“芦塘夜月”、“线尖绕雾”等景点。图四:黄冲溪顺河谷流下
    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黄冲溪,一条源自大龙山流入石塘湖的小溪,再由石塘湖流入白泽湖、破罡湖,最后流入长江。图五:黄冲溪的一条小小支流
    黄冲溪是宣店重要的水源,这个叫黄冲的地方现在已经渐渐淡化了。宣店村里的村民使用了黄冲溪流下的水源灌溉和饮用都要依靠黄冲溪,但是这条易涨易退的山溪水,每到春夏之交的雨季,反反复复给村民带来灾害。图六:黄冲溪的美景
  大龙山,高达近七百米,著名的溪流主要有白龙溪、黄龙溪、乌龙溪和赤龙溪等,又有以各个山冲命名的溪流,如黄冲溪。图七:黄冲溪局部
    这条黄冲溪沿着山脚日夜流淌。黄冲溪北靠大龙山,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是整个杨桥镇上一处生活幽静、古朴的环境区域。图八:黄冲溪中段小水库流下的瀑布
    最早介绍黄冲溪的安庆人应该是网络上一位老爷爷,他曾介绍了黄冲溪的历史,卒子多次游玩宣店这一片区域,对这里古村落、古庙、古树、古道、古桥都进行了拍照。图九:黄冲溪如丝绸般的流水  
    黄冲溪溪河里多是从山上滚落的山石,有圆有菱,经过岁月的洗冲,已经被得非常的圆润。而黄冲溪经过几公里的汇小溪成大溪最后流入石塘湖。图十:黄冲溪边的树枝
    沿着黄冲溪游玩,可以顺溪而上山。大龙山由条山岭支脉与主脉衔接,周围的山岭延绵不绝,通过溪谷渗透,形成多条小溪流朝着一个方向,最终汇合成一股较大的黄冲溪的水流。图十一:黄冲溪
    黄冲溪水沿着河间的石头奔涌而出,顺着小路往山上行走,常常会被这条小溪的美景所吸引,入秋之后山间有很多枫树红叶真是美丽。图十二:黄冲溪
(本篇完)
2018-03-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18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治塘江氏清朝古墓群——卒子走遍安庆
治塘江氏清朝古墓群
——安庆古墓系列
第146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洪铺镇冶塘村的一处江氏从清朝至民国期间的古墓群。图一:冶塘村

洪铺镇属半丘陵浅山区和半圩畈区,这里有皖河的冲积平原地带,土地比较肥沃。洪铺镇三面浅山环绕,仅南面冶塘湖与皖河相连。最高点董岭尖海拔364米。今天卒子介绍的冶塘村就位于冶塘湖边的江氏古墓群。洪铺镇地处安徽省怀宁县西南部,东与月山镇、大观区山口乡毗连,南与大观区海口镇、皖河农场隔河相望,西与江镇镇、清河乡接壤,北与石镜乡、黄墩镇交界;全镇总面积84.4平方公里。图二:冶塘村的江氏古墓(朝代不明)
江氏,是安庆人口众多的一个姓氏;今天卒子介绍的冶塘这处古墓群,除了江姓之外,还有徐姓还几个姓氏,但以江氏为主,其中还有清朝的登仕郎墓,墓碑已破损。江氏发源于河南正阳,早期主要是在河南发展繁衍。亡国后的江氏子孙,先自正阳向北逃到淮阳(今属河南),又自淮阳继续北迁至陈留圉县(今河南杞县于镇),后又迁至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另外,还有一部分江国子孙逃到齐(今山东临淄一带)。图三:冶塘村三官古墓
宋趄由于金兵攻占汴京,中原人数次大规模南流,江氏有一支自汴京迁至杭之仁和(今浙江杭州市),还有一支由江塙率领迁至江西都昌,其后江万抗元殉国,江万之弟及子孙由江西迁福建宁化石壁村。其后又有徙永定高头乡及平和葛布大溪村。 图四:冶塘村江母吴氏妇人
江氏的郡望主要有:济阳郡、淮阳郡、六桂等。堂号主要有:“忠廉堂”,宋时上高尉江灏,因勤王功升建浦丞。因统义兵捕盗有功,历任柳州、象州两州知府,为官又忠又廉。另外还有“济阳”、“淮阳”、“六桂”等堂号。图五:冶塘村民国期间的徐寿山墓
江氏起源有三:一是源自嬴姓。西周时,颛顼裔孙伯益的儿子玄仲,被大禹的儿子启封在江国(今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春秋时江国被楚国攻占,江国子民流落异乡,为纪念故国,很多人都以江为氏。另据沿海江氏族谱记载,宋初,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六个儿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其中次子处恭,姓江,其子孙也姓江。兄弟六人同中进士,被誉为“六桂联芳”。现在的“六桂宗亲”就是从此而来。江姓还有一支是姓萧的改姓的。唐代萧氏因败于黄巢,怒而指江为姓,后裔主要聚于江西婺源江村。图六:冶塘村除江姓还有另几支姓氏
江姓发源于今河南省,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九位的大姓。江国于公元前六二三年被楚灭掉后,其子孙以国名江为氏,或北上辗转于淮阳(今属河南),又自淮阳再北上迁至陈留圉县(今河南杞县于镇),后又迁到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或逃至齐(今山东临淄一带)、陵阳(今安徽石埭县东北)以及郧阳。唐代时,江姓已广播于北方广大地区。宋朝靖康年间,金兵攻陷汴京,江姓有一支自汴京迁之杭之仁和(今浙江杭州市),还有一支由江确率领由山东济阳迁至江西都昌,明朝初,江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湖南等。明清以后,江姓遍及全国各地。图七:冶塘村清朝光绪年间的古墓
江姓源自古老的嬴姓,传说是大禹的贤臣伯益的后代。据唐人林宝所著《元和姓纂》记载:“嬴姓,颛顼元孙伯益之后,爵封于江,后为楚所灭,以国为氏。”颛顼,为古帝名,是五帝之一,相传是黄帝之孙;元孙即玄孙,颛顼的玄孙伯益,是舜时东夷部落的首领,因助禹治水有功,禹要让位给他,他避居箕山之北(箕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县东南)。伯益的后代大约于商朝或西周初期受封建立江国。图八:冶塘村江氏登仕郎墓
因为江氏发源于河南正阳,所以早期主要是在河南发展繁衍。亡国后的江氏子孙,先从正阳向北逃到淮阳(今属河南),后又迁至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并在此发展成为名门望族,故江氏以“济阳”、“淮阳”为郡号。据记载,江国灭亡后,还有一部分江国子孙逃到齐(今山东临淄一带)。此后,江姓在河南、山东立足后,又向四处繁衍发展,迁播到全国各地。唐初,江姓人迁到福建落籍;宋代,江氏大规模南迁到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地。明清时期,有的江氏族人跟随郑成功入台湾,在台湾定居,后来又有人移居海外。图九:冶塘村古墓
江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九位的大姓,人口较多。据《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出自嬴姓。江,系颛顼帝玄孙伯益之后所封之国,在河南正阳县涂店东北角,后灭于楚,子孙以国为氏。也有说出自姬姓,为翁氏所分。据《元和姓纂》、《六桂堂业刊》所载,宋初,有姬姓后裔姓翁名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其中次子处恭,分姓江,其子孙也姓江。还有其他民族改姓而来。图十:冶塘村光绪年间的古墓
江姓始祖名江元仲。江姓出自嬴姓,为颛顼帝玄孙伯益之后。上古时代,颛顼帝有孙女名女修,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怀孕,并产下一子名大业,大业子名伯益,因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嬴姓,伯益就成了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伯益下传几十代,经夏、商,到西周时有裔孙名元仲。元仲受封于江,并建立了江国。江国后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江姓。他们尊江元仲为江姓的得姓始祖。图十一:冶塘村登仕郎墓
江姓发源于今河南省,江国于公元前六二三年被楚灭掉后,其子孙以国名江为氏,或北上辗转于淮阳(今属河南),又自淮阳再北上迁至陈留圉县(今河南杞县于镇),后又迁到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或逃至齐(今山东临淄一带)、陵阳(今安徽石埭县东北)以及郧阳。江姓宗族特征,江姓源于北,而盛于南,是一个典型的南方姓氏,江姓在唐宋以前的名人多以河南人为主,后期江姓名人则以南方人为主。图十二:冶塘村古墓
据了解,江氏迁入安庆地区的始祖为公胜一公之子,先世历迁不一,至公始迁皖怀宁之独秀山西北老龙王庙,后纂修家乘继别子为祖之义也。公卒葬本庄屋下首土名汤家园,乙山辛向,有碑有传。其妻妣卒葬与公同山。图十三:冶塘村清朝咸丰年间的古墓
公妣坟荣界址於民国三十五年与刘姓协订清界字一纸,兹刊录於后:立协订清界字江逢辰公裔天与、芝山刘隆平等,情因隆平架造屋宇,南边与江坟基地境连界当中界至尚未分晰。兹我等双方勘定,自江逢辰公之北,世佑公碑北脚外边,木尺起量,向北横量计二丈三尺,系江之坟境,界外系刘之基址,听刘人架造前重之屋,不能搪塞江坟阳道,江姓坟境抵刘人壁脚准予出水,因各取方便,日后不得籍此饰说。欲后有凭,立此协订清界字同样二纸,江刘各收一纸嵌合永远大发据。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古历十一月初十日,立协订清界字人江逢辰公裔天与、芝山刘隆平等押子新泉笔。江瑞臣、江忠林、江懋功。凭中,俱押。刘心明、江伦卿、刘和平,字由朝一公裔天与收。图十四:冶塘村清朝古墓群
(本篇完)
2018-03-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19 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铺松塘庙——卒子走遍安庆
三铺松塘庙
——安庆寺庙道观系列
第146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公岭镇三铺村的一处古寺庙。图一:三铺村松塘口土墩上的松树丛

    公岭镇是安庆市怀宁县下辖的一个镇。地处怀宁县西北部,东与秀山乡毗邻,南临小市镇、三桥镇,西接潜山县余井镇,北靠马庙镇。三铺村位于公岭镇东南,全村总面积近七平方公里,人口二千余人。图二:路口松塘庙指示牌
    三铺村文风书韵,村子有一个面积不大的小塘名叫“松塘”,整个池塘两面有山岗围绕,一个土墩长满松树。据说有高人指点此处池塘唯东方有路,是一处出祥星的地方。图三:松塘庙指示牌
    此处后来陆续有人迁移至此,至今已近四、五百年历史。离村不远,传说明朝建有观音庙、据碑记上记载为明仁宗洪熙元年(1424年)建。明末思宗崇祯皇帝时期,崇祯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大军南下,庙遭毁损。图四:松塘庙局部
    古松塘这一带,为田畈交陌的地方,所以此处叫“松塘”。此处相传:先有古松,后有三铺。松塘一带,移民数百年前迁居此处,村民的先祖辗转移居到这里,繁衍生息,逐渐成为集聚地。图五:远看松塘庙
    清朝时期,观音庙经过多次修缮。清朝光绪八年,村里村民共同捐献银两和牛匹,现庙里仍保留着一块清朝光绪年间的木牌,雕刻有百年前,村民出资和献牛的记载。图六:松塘庙庙门
    八九十年代,观音庙得到重新维修。现改名为“松塘庙”。庙规模不小,有常住僧侣好几位。问过僧人,寺庙里仍保留着原观音庙里的一个古香炉,时期大约是晚清至民国期间。图七:松塘庙碑记
    松塘庙建在松塘不远的田畈之间。据寺中僧人介绍,此处地形为狮形山麓,背山面湖,是一块风水宝地。古色古香的高大庙门庄严肃穆,美观大方,庙门正上方镶嵌着“松塘庙”的匾额。大门两旁伫立着两只石狮子,大门上的对联立意含蓄,书法清秀。上联是“南海驾慈航普渡众生人登觉岸”,下联是“西方悬佛日光照万姓庇钧天”。图八:松塘庙内的清朝献牛木牌记
    庙内庭院宽敞幽深,典雅幽静。寺外有一土地庙,不足十平方米,供奉着土地公公与土地婆婆像。这里香烟缭绕,烛火长明,每逢阴历初一、十五,求签问卜、祈求保佑的香客更是络绎不绝。图九:松塘庙前清朝至民国期间的古香炉
    据村民和寺里僧人介绍,松塘庙建庙前,曾建有土地庙,土地庙前有两块碑,老人带着卒子去往土地庙,卒子发现这是一块亭柱碑刻,这两块碑刻应该是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庙亭、或桥庙等亭前的柱础石,上有阳刻内、外两幅对联。图十:松塘庙前土地庙里的“告示”
    碑不知何时被拖到附近的田间架桥使用,数年前,由村民挖出并移送到松塘庙前的土地庙使用。村民介绍,二千年左右,村里的老书记在土地庙里曾写“告示”,因碑上字迹模糊,无法辨析,请路过文化友人能够根本字迹将这两幅对联对出来。图十一:松塘庙前土地庙前古石柱对联
    村民说,这十多年间,村里路过数以千计的人,看过无数,终没有人能够破译出这两幅对联。卒子用水泼洒在石柱上,经过仔细辨析和研判,将其中一幅对联的重要一个字进行仔细分析,得出外联“宝”、“资”字答案,最后确定为“资”字,得到围观的三、四位老村民的点赞。图十二:松塘庙前土地庙二幅对联十多年间无人能破译
    再经过仔细研究和分析,卒子根据下联,最后认为这幅对联上联应该是“乾坤资化育”。当时,几位村民拍手称高人,让卒子非常难堪。在村民的建议下,卒子将破译的对联,用毛笔写在土地庙上。图十三:松塘庙前土地庙上石柱约为晚清至民国期间
    再经过仔细辨析,卒子根据下联“洪休降百祥”,想起白鳍豚天桥一家卖蜂蜜的小店家门上有一幅对联,“……降千祥、……纳百福”,据此分析,结合石碑上字迹“……光*祀”,卒子结合碑上模糊不清的“心字”底,最终得出“惠化光千祀、洪休降百祥”。得到一位老村民的认许。他说,他二十多前年还记得好像是一个“惠”字。图十四:古亭石柱局部
    经过与村民的共同努力,卒子最终破译了土地庙前古石亭柱的两幅对联,更重要的是经过卒子的行动,去带领安庆更多喜爱文史的朋友加入到保护安庆文化遗产当中来。图十五:破译出来的对联卒子写在土地庙壁上
    经过长达二十多年的努力与研究,现在的安庆地区,研究地方文史的朋友日益增多,让安庆的文化传播多了更多新鲜的血液,让安庆的文化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格局,为此卒子将继续努力,为宣传安庆鞠躬尽粹、奋斗终生。图十六:欢迎广大安庆文史爱好者走出户外共同为保护安庆文化遗产努力
(本篇完)
2018-03-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0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鹞落坪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军政旧址——卒子走遍安庆
鹞落坪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军政旧址
——安庆近代革命系列
第146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包家乡鹞落坪村的一处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军政旧址。图一: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军政旧址

    鹞落坪村位于包家乡西南部,全村由原鹞落、美丽、道中三村合并而成,村址设在鹞落组。鹞落坪曾是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和皖西特委机关驻地,被誉为“红色鹞落坪”。鹞落坪村境内山高林密,层峦叠障,山脉纵横,属大别山主峰分水岭主段,千米以上山峰三十多座,最高峰为南部的多枝尖,海拔1721.2米。图二:航拍聂家老屋
    鹞落坪距岳西县城六十公里的,因地形险要、峰顶有块巨石如鹞子而得名。在这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坐落着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聂家老屋。旧址四周青山绿水,景色秀丽。为弘扬红二十八军坚持鄂豫皖的丰功伟绩,是安庆地区一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及老照片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十一月,中共鄂豫皖省委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率红二十五军北上长征,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二月,省委常委、皖西北道委书记高敬亭在岳西县凉亭坳重建红二十八军,继续坚持大别山区的武装斗争。图四: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门头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六月,中共皖西特委迁驻鹞落坪。不久,高敬亭率领红二十八军在转战途中进入鹞落坪,并在此建立根据地。此后,红二十八军在鹞落坪建立了便衣队,开设了红军棚、红军山林医院、被服厂、小型修械厂、交通站和红军商店。图五: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简介
    在艰苦卓绝的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中,红二十八军在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以不足二千人的兵力,以岳西县鹞落坪游击根据地为中心,转战于鄂豫皖三省的四十五个县,与敌发生大小战斗243次,牵制敌正规军最多时达六十八个团,约17万人,歼敌18个营、15个连和大量反动民团武装,粉碎了敌人的反复“清剿”,有力地支持了主力红军的长征,配合了南方其他各省红军的游击战争,做出了被毛主席称为“很不容易、很了不起”的贡献!图六: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
    这是一支打不散、拖不垮的红军部队,他们是党的好孩子,是最最可爱的人,他们让革命红旗在大别山上高高飘扬。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7月,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文件精神,红二十八军和国民党军政当局在岳西县达成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协议。1937年8月,高敬亭率领红军撤离鹞落坪,后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图七: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内的修械所与林维先卧室
    回眸历史,岳西的革命征程阐释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战争伟力之最深厚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历史不会忘记:三年游击战争中,岳西人民为配合掩护红28军做出巨大牺牲,革命战争期间仅县委书记就牺牲了5人;1943年,那时岳西群众生活贫苦,但仍然节衣缩食积极捐献,购买了一架飞机取名“岳西号”支援前线作战……图八:聂家老屋堂屋
    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聂家老屋,现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包家乡鹞落坪村。该老屋坐东朝西,房屋13间,建筑占地面积372平方米。平面为一进两厢三合院式布局,双坡屋面,悬山顶,小青瓦,夯筑墙,三合土地面,这类房屋为当地农户普遍采用,具有地方代表性。图九:聂家老屋堂屋牌位与聂长和卧室
    1935年夏,高敬亭率红二十八军转战至此,见这里地形有利,群众基础好,决定在此建立根据地。随后,在地方党组织的配合下,成立了红军便衣队,创建了山林医院、红军被服厂、小型修械所和红军商店,这里逐渐成为红二十八军大本营。图十: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内的卧室
    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是红二十八军坚持三年艰苦卓绝游击战争的重要物证,同时它又是红二十八军与岳西人民鱼水情谊的见证,因此,保存它就是保存了这段红色的记忆,意义重大。图十一: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内的照片
    据聂氏谱载,主人聂在忠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由太湖河图(今岳西)迁入此地,当时仅有茅屋三间。后由于人口增多和条件好转,又重建瓦屋九间,即现有规模。之后一直由其后人居住,但保存状况较差。图十二: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局部照片
   2007年初,岳西县政府对旧址进行了修复,并在内部进行了复原陈列。同时,在旧址对面新建了红二十八军纪念馆和中心广场,将这里建成我县独具特色的红色景区,2009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红二十八军纪念馆专门管理景区一切事物。目前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是全国三十条红色精品旅游线路和一百个红色经典景区之一,是国家AAA景区。图十三:军政旧址
    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主要分为三大块,分别为:红二十八军展馆、聂家老屋和中心广场。今天卒子介绍的是聂家老屋。东堂屋主间为红二十八军会议室,三年游击战争期间,高敬亭曾多次在此召开部队将领、地方党组织和便衣队负责人会议,讨论工作,指挥战斗。图十四:聂在忠卧室与高敬亭卧室
    高敬亭的卧室就位于东堂屋的右耳室,高敬亭原名高志员,1907年8月出生在河南光山县(今新县人),皖西红二十八军的主要领导人,在大别山三年游击战争中,高敬亭常率领部队来鹞落坪,多数情况就住在这间房子里。1939年6月24日被错杀于合肥青龙厂。图十五: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内的红军商店与红军药店
     正堂屋左耳室是红28军特务营营长林维先的卧室。抗日战争时期,林维先担任新四军四支队参谋长、副司令员。建国后曾任浙江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武汉军区副司令员。老屋内部还复原了红军商店、红军医院、红军修械所等革命遗址。图十六: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内的修械所
     红二十八军展馆占地二千平方米,建筑面积八千平方米。展馆主要以红二十八军的发展历程为主线,全面介绍了红二十八军的三次组建、转战鄂豫皖、岳西谈判、七里坪整编等重大历史事件,集中展出相关的文物、文献、照片及其他资料五百余件,再现这支英雄部队的光辉伟绩。图十七: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
(本篇完)
2018-03-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1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朱檀四百年古柿树——卒子走遍安庆
朱檀四百年古柿树
——安庆古树名木系列
第146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肖店家乡朱檀村的一棵四百年二级古树古柿树。图一:四百年古柿树局部

    今天卒子介绍的这棵柿树,距今已经四百多年,倒推时间约为明朝时期,明朝时期的古柿树位于桐城市肖店乡朱檀村一池塘边,树高约二十余米,主干胸围一百多厘米,树龄四百多年以上,至今仍枝叶繁茂并且年年开花结果。图二:四百年古柿树保护牌
    该树相传为明朝所植,因树龄古老又生机盎然,被当地群众称为“仙柿王树”、“神柿树”。不断有迷信群众来此树下求神问安。图三:四百年古柿树全貌
    因该树阴宽阔如盖,树下凉风习习,所以每到夏天,全村老幼争相来树下乘凉休闲。一到秋天,枝头柿果累累,大如拳头,红如灯笼,树叶经霜后变得火红一片,煞是好看。图四:四百年古柿树局部
    该明朝古柿因古老不衰,且能正常开花结果,具有重大研究价值。不断有安庆的林业部门及专家前往,并进行基因方面的研究。当地政府和村民常以有这棵“仙柿王树”而骄傲,目前此树已定为二级保护树木。图五:四百年古柿树保护牌
    这棵生长的四百多年树龄的古柿子树,虽历经风雨却依然枝繁叶茂,更令人称奇的是,这棵古柿树今年还结出了上千斤的黄澄澄的柿子。图六:四百年古柿树局部
    古树长得高大挺拔,比一旁的楼房高出了一大截,树干粗壮,两个成年人才能合抱。树枝上结出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柿子,就像是一个个小巧的红灯笼十分喜人,树皮上的青苔以及龙鳞般的疙瘩显示出树龄已经不小了。图七:四百年古柿树周边村民与古树对比
    据此树周边村民介绍说,他的祖辈明末清初从移民过来时就已经有了这株柿子树了,肯定这个树在我们祖祖以前就有了,但是不晓得有好多年,根据这几代人来推算,可能是四百多年以上。图八:四百年古柿树局部
    据了解,柿子树是落叶乔木,一般结果期在一百年左右,四百多年树龄极为罕见。村民们告诉记者,这株柿子树平时并没有人管理,实在令人惊奇,虽然每年挂果很多斤,而且到了成熟期都还有千斤多的果子,“比糖都甜,好吃的很。”图九:四百年古柿树局部
    这是棵有故事的古柿树。古柿树有着四百多年的历史,枝叶繁茂,年年结果,夏季柿树成为天然凉棚,成为群众在树下纳凉吃饭的好去处。该树树高二十余米,胸围一百多厘米,冠幅一百多平方,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古树,现被桐城市人民政府列为古树名木重点保护名录,挂上了保护标牌。图十:四百年古柿树局部
  历经岁月的浸蚀和磨难,这株古柿树的主干部分出现了空洞,柿树曾受到很大损伤,目前柿树的根部部分有朽腐较为严重,有时树叶出现了枯黄。图十一:四百年古柿树局部
  古树每年结果,树头稀疏挂着的柿子,任由鸟雀啄食。卒子曾介绍过很多次安庆各县市区的古柿树,像肖店乡这棵古柿王树却是不多。图十二:四百年古柿树
    据记载,肖店乡过去这个庄穷人多,日子较为清苦。加上战乱、病灾、饥荒等因素,人口流失比较严重。现在,幸朱檀村民的日子过得像非常的幸福,这棵树也反映了农村发展变化和人民群众逐步走向了幸福生活的历程。图十三:四百年古柿树
(本篇完)
2018-03-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2 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中街上的江家老屋——卒子走遍安庆
老中街上的江家老屋
——安庆古宅系列
第146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晓天镇,晓天镇与安庆市岳西县一山之隔,这条老街多数百姓都是由安庆地区迁移而去,所以卒子也将本地纳入走遍安庆的范围,卒子曾于2016年5月28日,在《卒子走遍安庆》第970篇文章时介绍过晓天老街。图一:云雾缭绕的大别山

    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西南的大别山深处,有一个古老的小镇晓天镇,它与安庆市岳西县一山之隔,其中的老街有着三百多年历史,至今古韵犹存,青砖灰瓦、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是皖西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徽派古建筑群。图二:江家老屋大门
    六百多米长的集镇老街,始建于元朝,成形于明清时期,建筑为徽派风格,雕梁画栋,小灰瓦,马头墙,卵石街面,风格自然古朴,清净优雅。今天卒子介绍的江家老屋就在老中街上,为一处典型的徽派建筑,高大的马头墙。图三:纹满寿纹和奎纹的石柱础
    据了解,老中街上的江家老屋,具有二百多年历史,是清朝中期的建筑,至今古韵犹存,青砖灰瓦、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其中横梁部分基本是当年的原物,是皖西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徽派古建筑群。图四:老街上江家老屋的马头墙
  据载,当年的晓天老街街市繁华空前,山东、江浙等地的商贾云集于此,有江源泰、董德泰、德生和、程济堂、姚隆顺、晓春园六十多家商号,经营的商行有丝绸、制伞、药店、油坊等。部分商品是安庆地区通过岳西县等地经翻山越岭才运到老街的。图五:江家老屋的木柱与天井
    老街中街道宽三米,旧时的路面,鹅卵石铺成、车辙深凹,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现下设排水管道,路面被青石板、灰色扁砖代替。图六:清朝巨大的木柱与横梁
    临街两边大大小小的商铺,还保留着原来的风格,门前的台阶,一扇扇陈旧的木门、木窗,木板拼成的柜台,木制的阁楼,伸向街心的飘檐,高高的马头墙,传统工艺的蒲扇,已经在市场上销声匿迹的桐油、铁匠铺,把人们带进久远的时代里。图七:江家老屋的青石门框
    老街街中有一座豪华的建筑,江家大屋,也是今天卒子介绍的老屋。江家大屋采用“独梁厅”,穿堂“七进六厢”,每进深十米、宽八米,砖木结构,桁条梁柱用材均为斗粗的江西河杉,屏风、立柱、窗棂各种图案。图八:天井
    老屋中间是天井,目前已被水泥密封起来。第二进,一支独木脊梁承托三间,可谓独木撑万斤。据史料记载,此系清朝乾隆初年,江氏先祖投资兴建。在抗日时期,江家大屋作为安徽省第七临时中学的教学区和大礼堂,有着光辉的历史、红色的记忆。图九:老街一角
    晓天老街有着一道道风景。马头墙,其实是防火墙,这是出自民间的智慧。古时候,街巷狭窄,房屋大多是砖木结构,一旦有哪家失火,这种高高耸立的马头墙就可以起到防止火势蔓延到隔壁人家的作用,也为救火赢得了时间。图十:墙角的图绣
    江家老屋据说始建于明代末期,由江氏人士出资营造。因历代修缮,整体建筑基本上失去了明代特征,现存建筑为清代光绪年间旧构。图十一:江家老屋局部
    江家老屋建筑又在一进门厅使用了青石拼图门框,当年使用分段施工比较少见。建筑坐北朝南,三个厅堂占地面积约上百平方米。图十二:江家老屋的天井
    房屋采用抬梁穿斗式结构。中厅八柱落地,柱础有方形与肩头形两种。在方形柱础上凸雕“寿”与“奎”纹图,形象饱满、生动。图十三:江家老屋的局部
    从江家老屋迈步进门,穿过黑黑的走廊,是个宽阔的天井。这个天井有些奇特,天井里不是一个门,而是左右各有一道门,从两个门进去,又是一进院落。江家老屋与安庆很多地方的老屋一样,经过了岁月的洗礼,如今已经残破不堪,与老街一起成为新兴的文化景点。图十四:或是石柱础
(本篇完)
2018-03-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发帖自律承诺|文明上网自律公约|门面版|手机版|小黑屋|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 皖ICP备15019045号-1 )

GMT+8, 2025-11-4 05:30 , Processed in 0.03672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