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HJANX

[古典诗词] 陶渊明的规林在哪里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5-7-14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陶渊明过钱溪——九华河】

刘裕消灭桓玄之后,安帝回建康。公元405年改年号议熙元年。
刘裕一伙的刘敬宣,授命建威将军,接管了江州刺史。
孙恩的妹夫卢循继续领导义军作战。刘裕要部署镇压卢循领导的农民起义、征讨西蜀、收服南燕,
而江陵刺史刘毅,孝武帝司马曜的女婿,晋陵宫主的驸马谢混、刘毅的堂弟刘藩,嘀咕刘敬宣,无功受禄。
偌大个建威将军,原谢玄的北府兵将领刘敬宣,遭人嘀咕害了怕!就向京都报告,调换工作。开玩笑,这是什么造型?
这份报告派谁都不合适。
只有派陶渊明往京都健康(南京)走一趟。
陶渊明奉命出使京都,途中经钱溪(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九华河),作诗词:
《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东晋)陶渊明
我不践斯境,岁月好已积。
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
微雨洗高林,清飙矫云翮。
眷彼品物存,义风都未隔。
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
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
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
终怀在归舟,谅哉宜霜柏。
——
如果我来译白,可能是这样:
写于公元405年三月过九华河
《为建威参军使都》
我重回钱溪,已岁月有几。
早晚看山川,没变如往昔。
微雨洗尘木,疾风鸟飞起。
这里万物茂,风雨适时涤。
我为何事去,勤苦当差役?
身体受拘束,志向不可移。
梦想归田园,哪能久分离?
归舟怀故里,如柏傲霜立。
——
乙巳岁三月为了建威参军刘敬宣进南京传递请示报告,路过钱溪(九华河)。
庚子岁三月桓玄取代了荆州江陵殷仲堪,五月中,为桓玄申请报告荆州刺史,京都还阻风于规林,陶渊明想起了也路过钱溪(九华河),山川早晚还是那样,雨洗尘木,风吹鸟高。如此写景是留恋。
留恋桓玄幕僚。
留恋刘敬宣建威参军。
留恋江州当官。
从三月为刘敬宣上表辞职,到仲秋,才几个月。又去谋得一个差事。做了80多天彭泽县令,就《归去来兮》。
《归去来兮》明明是不服督由刘云,挂冠而去。却不敢说,说是吊孝辞官。
人们毕竟要问,陶渊明以吊丧理由辞官,怎么不敢说督由,行为奇怪不?
答,一点也不奇怪,刘裕试图集权,加强了督由一年巡查两次。陶渊明因自己的历史原因,感觉倒被监视了,不自由了!
在刘裕管控下,具体到督由刘云来巡查的时候,于是在《归去来兮》序中写下“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用今天的话说,我希望再忍忍看,等到收获了下一茬庄家(一稔),我就夹起包袱走人。
诸位,一茬庄家,少说也要3个多月或百十天,陶渊明没有忍住,来不及等到收获了下一茬庄家。一共就做了80多天彭泽县令,就夹起包袱走人了。
害了怕,逃跑的。而且是隐居。
后人出于对这个特别人物的尊敬,就说他思想境界高,不愿做官,热爱田园。事实总是那么无情地揭示了真相。
知之为知之,
读陶渊明的诗词,说陶令公时代背景,知道了陶公不得已而隐居。如果还反串为——热爱田园,那是鄙笑人家。
我不过是依据陶令公诗词,说了句直话,该不会又被狗子攻击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7-14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陶渊明的归隐:政治避难与精神觉醒】

东晋末年,政局动荡,权臣更迭,士人往往进退维谷。陶渊明一生三次出仕,又三次辞官,最终归隐田园。表面上看,这是对官场的厌倦,实则暗含政治避难的深意。他的隐居,既是乱世中的自保,也是精神上的觉醒。
——
一、   三次出仕与政治危机
陶渊明出身没落士族,陶渊明的父亲陶敏,被征西大将军桓温辟为掾属,而康乐公谢玄也被桓温召入幕府,两人关系很好。陶渊明早年怀抱济世之志,曾三次踏入仕途:
初仕桓玄:陷入篡位阴谋
隆安三年(399)秋季,荆州发生水灾。殷仲堪竭尽仓廪之储赈济灾民,江陵财力空虚。桓玄乘机西上,进攻殷仲堪。
桓玄灭掉殷仲堪,代之镇守江陵。兼并了荆州。
陶渊明35岁时,隆安三年399年,陶渊明投【桓温之子】桓玄幕僚。
野心勃勃的桓玄。不久起兵叛乱,攻入建康,篡夺帝位。陶渊明察觉危机,迅速辞官归乡,避免卷入政治漩涡。
再仕刘裕:见证权力更迭
公元404年,刘裕起兵讨伐桓玄,陶渊明短暂投其麾下。然而,刘裕同样野心勃勃,最终代晋建宋。陶渊明深感失望,再次离开。
彭泽令:最后的决裂
公元405年,他出任彭泽县令,仅八十余日便挂冠而去。导火索是拒绝向腐败的督邮刘云行礼,高呼"不为五斗米折腰"。
更深层的原因,是他看透了东晋末年的黑暗政治,不愿同流合污。
三次出仕,三次逃离,
陶渊明的归隐绝非偶然,而是对政治险恶的清醒认知。
——
二、   归隐:政治避难的选择
在门阀政治盛行的时代,士人若站错队伍,轻则贬谪,重则灭族。陶渊明的选择,实为自保:
避免卷入权斗:桓玄、刘裕皆是篡位者,依附他们风险极高。
保全名节:东晋士族崇尚清高,若继续为官,难免沦为帮凶。
经济独立:归隐后,他躬耕田园,虽清贫但自由,不必仰人鼻息。
他的《归去来兮辞》写道:"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这不仅是告别官场,更是对乱世的彻底疏离。
——
三、   超越政治的精神觉醒
陶渊明的归隐,不仅是避难,更是一种精神升华:
构建理想世界
他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无压迫、无战乱的乌托邦,暗含对现实政治的批判。
回归自然哲学
他推崇老庄思想,追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使隐居成为更高层次的生命选择。
影响后世文人
他的选择成为后世士人的精神典范,如苏轼、王维等,皆在失意时效仿其归隐。
——
结语:  避难与超脱的双重意义
陶渊明的归隐,表面上是政治避难,实则是对乱世的彻底否定。
他既保全了自己,又在精神上找到了归宿。
——
他的选择,不仅是个人的觉醒,也为后人提供了一条超越现实困境的道路:
当遇上腐败而无可救药,不如回归农村,向土中刨食,或許能寻找到意外的自由。

点评

路遥:你曾厚颜无耻地为犬子官司中的那个邪恶妇人百般辩解,而今,你又颇费心思引经据典充当说客,暗劝山人效法历史上那些不得不归山隐居的名人,但你忘了:山人自诩“炮手”,岂可苟且偷生?岂如匹夫如变色龙般?  发表于 2025-7-16 07: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发帖自律承诺|文明上网自律公约|门面版|手机版|小黑屋|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 皖ICP备15019045号-1 )

GMT+8, 2025-7-20 14:07 , Processed in 0.04839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