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41|回复: 22

[古典诗词] 陶渊明的规林在哪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7-9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陶渊明的规林在哪里》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东晋陶渊明。
其一
行行循归路,计日望旧居。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
鼓悼路崎曲,指景限西隅。江山岂不险?归子念前涂。
凯风负我心,戢楪守穷湖。高莽眇无界,夏木独森疏。
谁言客舟远?近瞻百里余。延目识南岭,空叹将焉如!

其二
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
山川一何旷,巽坎难与期。
崩浪贴天响,长风无息时。
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
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当年诅有几?纵心复何疑


【备注】
近日宿松诗歌之乡,石老师录陶令公诗二首,少了最后两句——“当年诅有几?纵心复何疑”。路某人有心跟帖说明,恐怕语言不精练,难登大雅。只好另发文一篇。


庚子岁是哪一年?
从都还指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规林在哪里?


在座的,我们八九十岁的老年人,都经过庚子六零年洋日子。庚子六十年一个循环,26个循环之前,推算得,陶渊明诗庚子岁是指公元400年。
桓玄在398年(晋隆安二年)与南兖州刺史王恭、荆州刺史殷仲堪一道起兵,讨伐专擅朝政的会稽王司马道子及其子司马元显。
隆安三年(399)秋季,荆州发生水灾。殷仲堪竭尽仓廪之储赈济灾民,江陵财力空虚。桓玄乘机西上,进攻殷仲堪。
桓玄灭掉殷仲堪,代之镇守江陵。兼并了荆州。
陶渊明的父亲陶敏,被征西大将军桓温辟为掾属,而康乐公谢玄也被桓温召入幕府,两人关系很好。陶渊明35岁时,隆安三年399年,陶渊明投(桓温之子)桓玄幕僚。
公元400年谢安的次子谢琰,谢安的孙子谢肇、谢峻死于孙恩之乱。
公元401年,隆安五年,东晋中枢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平衡被打破。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因孙恩之变,无暇顾及上游,桓玄迅速夺占了荆州、雍州。朝廷无奈,只得任命其为都督荆州、司州、雍州、秦州、梁州、益州、宁州、江州以及扬州、豫州二州八郡诸军事,兼荆州、江州刺史。
陶渊明29岁任江州祭酒。江州祭酒帮助州刺史王凝之掌管的是兵戎、治安、田租、户口、祭祀、农桑、水利、兵器等等。江州府在九江。

公元400年五月,陶渊明以桓玄幕僚身份去京都建康(今南京)公干,回来逆水行舟,遇到大风停泊在规林。
规林,长江宿松段桑落洲的规林。隔江而上就是九江,也就是柴桑陶府“旧居”了。
诗中暗表,眼看就要回家了,可以侍候妈妈了,可以见到兄弟了。一水之隔,在此弯风,放眼,我可望见庐山,空叹,我将到哪里去?(我是回单位荆州江陵呢,还是途中顺便回趟家呢?陶渊明又怪天气不遂愿,又怪工作不自由)。

其二。
自古差役远行,我今才有所体会,
山川旷野,是多么的空荡。巽坎风水,难以预料。
波浪滔天,长风不息。
久恋故乡,何滞于此。
园林好,官可辞。
壮年能有多久呢?开心自由更不迟疑。

陶渊明在400年庚子401年辛丑,工作地点在江陵。而不是九江这一趟京都出差回来,目的是途中顺便回家一下,等到来年七月,特批请假又回家一下,然后返回江陵。陶渊明在桓玄处当幕僚,其实很自由的。表现了"人间良可辞"的一个良字。有《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为证: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东晋)陶渊明
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
如何舍此去,遥遥至南荆!叩枻新秋月,临流别友生。
凉风起将夕,夜景湛虚明。昭昭天宇阔,皛皛川上平。
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
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


皛皛xiǎo xiǎo 光亮闪闪的.


东晋晚些时候,九江市离江长江岸也有很大的一片开阔地,长江自西向东流动,受到地球转偏力(科里奥利力)的作用,导致右岸受到水流冲刷,南岸逐渐入江。那时候江北有一大片水域,从蔡山孔垄濯港,以及宿松的几个湖泊汪洋一片。九江城外江岸垮塌,蔡山孔垄濯港泥沙堆积成洲地。宿松江岸隆起,形成桑落洲,后来江水改道,桑落洲上冲刷出一条八里江,把桑落洲划出一部分到江心洲。至今汇口镇还有归林村,取陶令公在此归隐山林之意。
不但从地理位置判断规林是宿松归林,王凝之任江州刺史,陶渊明任江州祭酒。陶渊明在桑落洲上安置流民,建归林庄,种植桑树。
在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年)距离刘裕废晋恭帝司马德文不久,陶渊明已经归隐十六年了有陶渊明《拟古》九首其九为证:


《拟古,其九》
(东晋)陶渊明
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
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
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这一首诗的解读,等下次接着说


发表于 2025-7-11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赠路遥
昔日得官有俸禄,糊里糊涂丢了官;重回故里土刨食,脸朝黄土背朝天。如今年迈体不支,故书堆里寻乐趣。莫道老朽貌不扬,满腹经纶有文章。普水先生虽有才,何及老朽笔三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7-11 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写于哪一年

归去来辞写于哪一年?
陶渊明为什么任彭泽令八十多天就辞职了?
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为什么不敢说实话——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任彭泽县令的时间是405年。
晋义熙元年(405年乙巳岁)仲秋,陶渊明41岁时出任古彭泽县令,证见《归去来兮》辞序。
《归去来兮》辞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
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
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义熙元年己巳,公元405年秋天任彭泽当县令。冬十一月,浔阳郡的督邮刘云来到彭泽县视察。刘云以视察为由,狐假虎威。曾几何时,陶渊明是桓玄幕僚,桓玄落败,陶渊明可就惨了。
东晋每个地级市各部,都设立督由,巡检下属各县,每年巡检两次。东晋讲究等级着装,昔日的刺史幕僚,今日彭泽县令,昔日刘裕家奴,今日是巡检督由。
势之来也,人家刘云,你不管先前家奴不家奴,此时此刻就是你陶渊明的上司。县令依照规定必须接受地级市纪检巡视。
为贴补家用,陶渊明来工作,一个下级干部,上级干部巡检就巡检,不影响你赚工资。
陶令公,武将世家出落一个文人,奈何还保留着武将世家的那么一股冲动。
陶令公的彭泽县吏告诉他,要去拜见这位官员,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衣着打扮,而且要注意自己说话时的态度,要显得谦恭有礼。
陶渊明根本看不起那种狐假虎威的人。听说此事后,心里面非常的愤怒,
对县吏说道:“我宁愿不要这一个月五斗米的俸禄,挂官而去,我宁愿饿死,也不折腰。”
全然不像今人想象的那样——“武将视死如归,文官卑躬屈膝”。
而陶渊明,不敢说实话,偏不说,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官而去,只是背后对县吏说说。
《归去来辞》委婉地说,己巳岁任八十多天彭泽令,有个同父异母的妹妹,嫁给程家死了,因为要去武昌吊丧,所以辞官。
吔!这也算辞官不做的理由吗?
谁当官,还没有个因事请假呢?
不敢说是肯定的了。刘裕有权废立皇帝,捏死个把乱臣的幕僚,就更不在话下。
陶令公不为五斗米折腰,为后来那些没有靠山的技术工人,强令下岗,节衣缩食,树立了宁愿饿死也不折腰的榜样。
一样的,违心之痛甚于饥寒,下岗工人,也没有因为曾经的贡献,据理力争。不同的是,下岗工人更没有机会委婉什么。那才是“敛裳宵逝”(夹起包袱走人)
一篇《归去来辞》让我横竖折腾了半晌,看了不是个滋味。


点评

而那个“天下客”同样继承了你的衣钵,在一旁阴阳怪气地嘲讽山人,但只不过证明其人与那些狗官同属狼狈,蛇鼠一窝耳;只不过“天下客”墨水少,如疯狗汪汪矣。  发表于 2025-7-18 22:06
将张某推倒,后又扭住张某双手,致张某出现大面积软组织挫伤,同样属于轻微伤;而那个队长的话,山人告诉你:证明既有录像,也有录音;所以称你为胡说八道。  发表于 2025-7-18 21:51
又说拿不出城管喊打的声音,同样你又在胡说八道:图片证明的是城管人员对张某为制止城管砸墙被城管阻挡在二楼楼梯口,几经推搡后,才打了城管一巴掌,对此,那个队长高喊“哪个打的打哪个”,瞬即,城管一拥而上,  发表于 2025-7-18 21:47
时,这些人没有依法出示生效的行政裁判文书、也没有认定该安全墙属于违章建筑的生效行政裁判文书;据此看来,你偷换概念的把戏又来了;而你匹夫又将当事人张某被城管人员变相伤害的的图片与城管人员的强拆联系,  发表于 2025-7-18 21:41
路遥:你在《赶鸭子上架》称:“你主张城管人员强制拆除行为程序违法”;你的依据是城管执法人员佩戴有执法记录仪”,对此,山人提醒你:山人称城管执法人员强制拆除行政行为违法的依据是:在城管人员强制拆除安全墙  发表于 2025-7-18 21: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7-11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东晋孝武帝司马曜, 14岁亲政,改年号太元,
话说公元383年,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八月至十二月。前秦苻坚领80万,大举攻晋,试图灭之,
谢安为相
八公山下,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前秦兵先头部队立足未稳,谢石谢玄在淝水用八万淮军,以小股精锐,夜袭敌营,挫其锐气。
前秦兵对战场不熟悉。长途跋涉,声势浩大,行事不密,犯兵家之大忌。由于在北方失地,原有晋臣,此时敌方有我,用作内应,如神兵天降。淝水作战,待半渡而击之。造成敌后先乱。杀声震天,互相践踏。前秦兵溃乱,一发不可收拾。战后,前秦苻坚只有一万多人生还。谢安以少胜多。
谢安死于385年,享阳寿六十有五。谢玄死于388年,享阳寿四十有五。
谢安有两个王姓女婿,一个叫王国宝,一个是王珣的弟弟王珉。
王珣是谢万的女婿。
东晋大臣王谢两家,既是亲戚,又是冤家对头,互相猜忌,谢安于是劝女儿离婚,劝侄女离婚,谢安死后,王家得势专权。东晋的灭亡,则不可避免。
最要紧的是东晋孝武帝死得蹊跷。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孝武帝司马曜沉迷酒色。
公元396年,太元21年,九月庚申日,东晋孝武帝和宫中女人们一起饮酒作乐,由张贵人侍寝。酒后无无颜色,人老如珠黄。宦官们醉后离去,孝武帝及张贵人喝得烂醉如泥,他们做了一场缺氧的梦,张贵人压住了被子,孝武帝闷死在被窝里。


于是有晋安帝司马德宗接班。
司马曜的弟弟司马道子辅佐晋安帝司马德宗,掌握朝政大权。
安帝司马德宗只好装疯卖傻,索性不管事。
司马道子是王国宝的妹婿,王国宝做了宰相。
外戚王恭雄踞青州兖州,要抓军事大权,报告扩军北伐。没有得到司马道子审批。
王国宝谏司马道子削减王恭兵权。
导致王恭叛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7-11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恭之乱
晋安帝司马德宗隆安元年(397年),青州兖州刺史王恭,嫉妒王国宝专权。在京口起兵讨伐王国宝。荆州刺史殷仲堪起兵响应。司马道子权力受到威胁,不敢以郎舅关系袒护,赐死王国宝。
王恭退回京口,
荆州殷仲堪按兵不动。
可是司马道子没有了舅哥王国宝,就利用司马尚之,司马休之,的计谋“多树心腹至方镇,以作外藩”。用以对付王恭殷仲堪的势力。
任命王愉为江州刺史,
桓玄为广州刺史,
司马尚之,司马休之,的计谋,是逐步削藩的计谋,直接威胁到王恭、殷仲堪之流的利益,
于是推桓玄为盟主,殷仲堪拨五千兵马归桓玄统一指挥,一举拿下江州,杀了江州刺史王愉,声称要治罪司马尚之,失去江州,晋军兵败如山倒,司马尚之全军覆没。
司马元显,通过关系,找到王恭爪牙刘牢之(谢玄的北府将领),邀约待机倒戈攻伐王恭,以王恭本职兖州刺史許之。
部署谢琰(谢玄的北府将领)、王珣讨伐王恭。
前面打得火热,内里刘牢之倒戈,王恭败亡,
刘牢之进入健康,接管兖、青、冀、幽、并、徐、扬七州及晋陵太守。
桓玄转移蔡州,
殷仲堪转移芜湖,
蔡州芜湖相距建康南京不远,“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建康南京,危机四伏。
司马道子像玩扑克似的,激怒殷仲堪,把殷仲堪封广州刺史,荆州刺史用桓脩,桓玄为江州刺史,荆州司马杨佺期为雍州刺史。
各路人马,各怀鬼胎,先撤退至寻阳再次结盟,推桓玄为盟主。企图剿灭刘牢之。
刘牢之率北府兵急速行军奔赴京师,驻扎在新亭一带。
诸位看官!司马道子这一副牌,只要抽掉桓脩。就可以在谈判桌上停战协议了。
事后,正是这样发展的。桓玄等人接受诏令从京师退兵,而刘牢之则回兵镇守京口。
正所谓——
不信且听背后言,断送无常死不知,
昔日不可一世的王恭,及其王恭叛乱,就那么结束了。
等有空再来说桓玄的桓楚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7-11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桓玄之乱
桓玄是谯国龙亢县(今安徽省怀远县龙亢镇)人。桓温的儿子,如前所述,荫袭南郡公。
说东晋安帝装疯卖傻不管事,
且说399年,隆安三年,桓玄因故杀了荆州司马杨杨佺期,灭掉荆州刺史殷仲堪,代之镇守江陵。做了荆州刺史。
东晋司马元显的日子也不好过。并不能安定团结,军队也不是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掌控只有江南八郡,
隆安三年十一月,公元399年王凝之死于孙恩之乱。
隆安四年五月,公元400年谢安的次子谢琰,谢安的孙子谢肇、谢峻死于孙恩之乱。
沿海八郡有孙恩之乱,西部有卢循起义。国之兵权落在几个此时手里。
司马尚之豫州刺史,
江北北府兵刘牢之掌控,
最大的隐患桓玄,手里掌握了东晋一半军事实力。
东晋皇家危如累卵,402年司马德宗改年兴元元年。
于是司马元显自命大都督,
任命刘牢之为前锋都督开路。
任命司马尚之后继跟进。讨伐桓玄。
在桓玄眼里,刘牢之倒戈杀了王恭,会被人瞧不起。司马元显20岁,属于乳臭未干的小儿。
刘牢之也想借桓玄之手灭了司马元显,然后再取桓玄。
桓玄不但有实力,还有手段,等到刘牢之按兵不动,桓玄东征建康,司马尚之九千兵马,一战投降,司马尚之,司马道子,司马元显,躲到什么地方,都只有死路一条。
司马德宗都被桓玄挟持。桓玄独霸江东,收回刘牢之的兵权。
刘牢之的去向将由桓玄安排,再想反叛桓玄,谈何容易。
刘牢之大集将佐,商量占据江北讨伐桓玄。
参军刘袭说: “世上之事最不可干的是反叛。你一反王恭,二反司马元显,现在又要反桓玄。一个人三次反叛,怎能自立于世上!”
说完就扬长而去。
顿时军士散去大半。
刘牢之一看大势已去,自缢而死。
元兴二年(403)十一月司马德宗写下了禅位诏书。司徒王谧捧出玉玺,宣布禅位。十二月,桓玄晋封楚王,立年号大亨元年。冬,威逼晋安帝禅位,建立桓楚,改元“永始”。
元兴三年(404)四月,(曾经谢玄的北府兵将领)刘裕等在京口,刘毅在广陵 (今江苏扬州) 同日起兵,桓玄挟迫着司马德宗和东晋皇室沿长江西逃到江陵。
刘裕等的军队迅速进入建康。
刘毅、何无忌等率军兵锋西指,所向辄克。桓楚军桑落洲击溃,桓楚军峥嵘洲大败。(峥嵘洲,江河改道,现在武昌县西北六十里,沉入长江里了)
把司马德宗抛在江陵,桓玄逃往四川,路上被杀。
桓玄所建立的桓楚,随之灭亡。
等到下次,讲完刘裕篡权,再来解读陶渊明的《拟古,其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7-12 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晋安帝司马德宗不是傻子】

唐朝房玄龄作《晋书帝纪第十》帝不惠,自少及长,口不能言,虽寒暑之变,无以辩也。凡所动止,皆非己出。故桓玄之纂,因此获全。初谶云"昌明之后有二帝",刘裕将为禅代,故密使王韶之缢帝而立恭帝,以应二帝云。
东晋安帝司马德宗在史书中被贴上了"愚痴"的标签,遮蔽了一代帝王的智慧。

然而,细究历史细节,这位被后世简单定义为"傻子"的皇帝,实则展现出了令人深思的政治智慧。
请回顾一段晋史。
公元402年,司马元显、司马尚之、刘裕、高雅之等兵合一处,集中优势兵力围攻孙恩军,孙恩寡不敌众,只好狼狈逃窜,最终走投无路,投海自尽,腾出手来就去对付桓玄。
第五楼说到桓玄之乱,遭遇北府兵将领刘裕刘毅的双重打击。
公元404年6月19日,桓玄建立的桓楚国灭亡。永始年号被否认。
公元405年,义熙元年三月,司马德宗在何无忌的护送下到达建康,复位安帝。
刘裕都督诸军事,掌握了东晋军政大权。
刘裕,渐次除掉了朝廷内的刘毅和诸葛长民等敌对势力,
镇压了国内的卢循领导的农民起义,
先后灭掉了南燕和后秦,把东晋领土收复到黄河南岸。
公元418年,义熙十四年  十二月,刘裕将要禅代的时候,就秘密的派遣王韶之去勒死了晋安帝司马德宗,而立了晋恭帝司马德文。

司马德宗要真是傻子,杀他为了什么?
此时司马德文32岁,司马德宗36岁,他们是弟兄俩。
为了更好地控制东晋皇帝吗?
糊弄一个傻子,比忽悠一个年富力强的聪明人跟容易。篡位夺权就会更容易。
由此可以推断,司马德宗根本就不是傻子,而是不得已装疯卖傻。换句话说,那是司马德宗的智慧。
司马德宗在位期间,正值门阀政治鼎盛时期。面对桓玄篡位、刘裕崛起等重大政治变局,他采取了一种看似被动,实则高明的应对策略。
在桓玄篡位时,他以"愚"为盾。表现出惊人的生存智慧。
面对刘裕专权,他又展现出超乎寻常的政治忍耐力。这种在乱世中保全性命的智慧,岂是真正的"愚痴"者所能具备?
司马德宗在位二十二年,历经多次政变而始终保持着名义上的皇位。这一现象本身就是一个政治奇迹,总不能说这叫“傻人有傻福吧”。
一定是在某处不经意间暴露了什么。刘裕觉察到了,就派人秘密杀害了。
历史评价往往受制于记录者的立场与时代的局限。
人们也不是抛不开"愚痴"的印象,而是经历过漫长动乱之苦,希望有个能人安邦定国。没必要揭露刘裕的阴谋。
只有一个人例外,这就是陶渊明。审视这位皇帝的政治轨迹时,看到的不是智力缺陷,而是一种在极端政治环境下的生存智慧。
陶渊明,用诗词——拟古九首之其九。通过哀婉“种桑长江边“来哀婉东晋恭帝司马德文,把刘裕的阴谋写出来了。
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7-12 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拟古,其九》是哀婉东晋恭帝司马德文的】

420年傅亮起草禅让诏书,司马德文亲自照样誊写。刘裕即位后,把他废为零陵王。
421年永初二年九月把司马德文刺杀在卧室。
刘裕篡夺东晋江山的过程,展示了权力斗争的复杂性和历史的无情。
东晋后期,皇权衰落,权臣内斗,桓玄逼晋安帝禅让。刘裕要恢复东晋的正统。经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军事行动后,桓玄显得孤立无援,直至灭亡。刘裕迅速整合了东晋的权力结构,成为新的掌权者。
刘裕稳固自己的地位。并未急于称帝,而是采取了秘密暗杀的手段,杀了一个“傻子”皇帝,另立恭帝。然后,用强迫禅让的手段。做了皇帝,开启了刘宋的统治。

东晋安帝装疯卖傻惹的祸,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局面
刘裕的篡位不仅是个人权力的扩张,刘裕废安帝揭示了安帝并不傻。刘裕立恭帝,揭示了权力更迭的复杂性与不可预测性。
我们回过头来再来看陶渊明《拟古,其九》
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
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
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长江宿松段,古时候居民住的是低矮的茅屋,防备江水,每个屋场墩高高的,屋前后种桑养蚕,江河改道,江水冲到屋场,桑树摧折的现象是有的。但是,种桑养蚕人,都知道桑树耐旱不耐涝,在江边种桑树,排涝不畅就会枯萎。绝不会在江水边种桑养蚕。
陶渊明写这首诗,“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是哀婉另一回事——刘裕立恭帝的事。
这才是陶渊明《拟古,其九》写作的原形。
作于公元421年,陶渊明隐居庐山西南的面阳山南坡已经十六年的时候,

附说明:
庐山面阳山,卫星地标,
东经115.88038749926014度。
北纬29.466592226563083度。
由于星子县在2016年被撤销,设立了县级庐山市。原九江市的庐山区牯岭镇、海会镇划归庐山市管辖。陶渊明墓还在,证明了陶渊明的隐居地点。
现在既不说是九江县,
也不说是星子县,
更不是隐居再宿松县规林,
陶渊明庚子岁五月中泊舟在规林避风,写的诗二首,有归隐山林的意思,故有桑落洲归林村。

前面有四个地方,发现打字有错讹,分列如下,标注更正。
一楼【规林】
当年讵有几?纵心复何疑。“讵”jù,错打成诅  了。
三楼【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酒后无无颜色,人老如珠黄。多一个“无”字。
五楼【桓玄之乱】
(一)荆州司马杨杨佺期,多一个“杨”字。
(二)国之兵权落在几个刺史手里,刺史cì shǐ错打成此时  cǐ shí了。

点评

笔耕何辛苦,奈何人不识;历史浪花多,好花不在此。三皇五帝各登台,仅是改朝换了代。君君臣臣均如此,一脉正统治天下。  发表于 2025-7-13 08: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7-13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炮手老江 发表于 2025-7-11 10:36
赠路遥
昔日得官有俸禄,糊里糊涂丢了官;重回故里土刨食,脸朝黄土背朝天。如今年迈体不支,故书堆里寻乐 ...

【回江先生文】

先生看问题,不简单!
  一般站得高的人,看得远,一看问题,参差不齐,于是指指点点,呆哩高了,畏哩低了。
  小人个子矮,围绕问题转了三圈,问题高过头顶,都看不出问题的所以然,发现一堆都是问题。
  而先生独具慧眼,与我笔下的大队书记一样,总是闭其一只左眼。
  先生文《开荒》
  我跟帖说过
使我想起了有一家嗲孙三代。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嗲孙三代眼睛没毛病,只是习惯成自然,只要一发言就把左眼闭上。
他爷爷的父亲我没有见过,是不是遗传不清楚。
他爷爷,背后有人说他六亲不认,眼瞎,起先我为他辩护说有一只眼睛是好的。
人家笑了,说两只眼睛没毛病。引起了我的关注。
饥荒时,别人家人都没吃的,他家喂猪。
  说明人与人所以不同,最重要是习惯上有些不同。
说先生独具慧眼,是一个形象比如。
  闭其一只左眼者,先见自己的鼻翼,次见鼻子底下的山头。
暂不吱声,眼见为实,
自不知何故,髭须乱颤,好像生气的样子,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
由于闭住了左眼,怕是极左思潮作祟吧!
所以关键的时候,有撑死的,也有饿死的,出现“别人家人都没吃的,他家喂猪“的怪现象。
  江先生独具慧眼,也如闭住一只左眼的游戏。
不围绕问题展开讨论,而是向右自圈,动不动,抛开问题不说,去说自身的原地转圈发现的“奥秘“。
先生抛开问题不说,与我交谈别的。难能可贵。故我不揣简陋,离开主题,就先生提问,再与先生交谈别的。
江先生言道:“昔日得官有俸禄,糊里糊涂丢了官“。是指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吧?
江先生点评还说“三皇五帝,……一统天下。“
  是啊!
把《历史》比作一本书,《春秋》不过一页,《成败》不过一笔,人生不过一瞬。
帝王将相也是人生,
成也败也,此起彼落,
今日这个人成,那个人败,得民心与失民心之不同而已。
待得空再叙!

  其次说到作文错别字,或者复制粘贴脱漏,皆在所难免啊,有时发现了,却不能及时修改。只得以后文订正了。
二楼【归去来兮】第758个字处,第1259个字处,错打成“己巳“,应该是公元405年,乙巳,特此更正。


点评

勤劳本是家父性,荒年之后寻更生;省吃俭用买粗糠,四处收罗菜帮帮;养个猪儿图吃肉,一半猪肉归官家。如此情形街坊有,岂止家父独一家?匹夫眼红流口水,羡慕山人家养猪。只怪匹夫无良性,只怪当年丢了官···  发表于 2025-7-14 08:58
昔日匹夫任“提辖”,皇粮俸禄有保障;不知何故丢了官,回乡刨土背朝天。时运不济怨何人,只怨匹夫心不良。仰天长叹无奈何,著书作文解心烦。一日驾鹤西归去,留给子孙作纪念。  发表于 2025-7-14 07:48
牵强附会编故事、东拉西扯凑文章;泱泱大论图显摆,雕虫小技掩居心。莫道经论存满腹,却是糟糠一大堆。  发表于 2025-7-14 07: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7-14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陶渊明为什么三次当官三次辞官】
陶渊明三次当官辞官是选择错了主子。
跟错了帮派,
随帮派失败而失败,
最后因受牵连,只能逃之夭夭,以求自保。
曾经跟随刘裕的和反对刘裕的,统统被刘裕收拾干净了。陶渊明如果不是提前“隐居”起来。不死于这个督由之手,就死于那个督由之手。绝对活不了多久。
看官,请回看陶渊明《归去来兮》并序。
没有当官时家贫,是他叔叔叫他去当官。
如果说辞官是为了热爱农业自由,早就选择农业了,而且不需有隐居农业。
所谓隐居,并非高雅,其实是受牵连逃亡而且躲避起来。
——
陶渊明的爷爷和父亲西东晋,征战有功的门阀一族。
陶渊明投靠门阀王凝之。王凝之调会稽,死于孙恩之手,
陶渊明投奔桓玄也因门阀一族的原因。
当着桓玄助王恭乱造反时,王恭是门阀士族管军权大亨。
兖州刺史王恭要兴兵收复河山,没有错,可是司马德宗司马道子,为了偏安一隅,不予审批,重用王国宝为相倒也罢了,宰相专权且压迫边关之守御,却要削减王恭兵权。王恭兴兵北上收复河山不能如愿以偿,起兵打击王国宝宰相。
王恭乱,得殷仲堪支持,殷仲堪拨五千兵马给桓玄,得北府兵刘牢之支持。
殷仲堪按兵不动,
司马尚之司马脩之司马元显王愉,利用刘牢之倒戈灭了王恭。
彼时独有桓玄势力大。
陶渊明又因父亲陶敏曾经是桓温爱将,桓温死了,陶敏死了,陶渊明因为没有王凝之,改换门庭,投奔桓温的儿子桓玄。由一个江州祭酒,做上了桓玄幕僚。
——
桓玄野心膨胀要做楚王,刘牢之,司马尚之,司马脩之,司马元显,王愉,不服。
刘牢之按兵不动然后叛变,
让桓玄有机可乘,杀了江州刺史王愉,司马尚之全军覆没,司马元显司马道子被灭。刘牢之再叛变桓玄,失道寡助,自缢而死。
桓玄挟安帝司马德宗建国桓楚,年号 “永始”都有了。
404年4月,遭到刘毅刘毅双重打击。刘毅及刘毅一伙的何无忌,在桑落洲、峥嵘洲,两次大败桓玄,刘裕以及刘裕一伙的刘敬宣,在荆州江陵大败桓玄。
桓玄死于404年5月26日。
我们的主人翁陶渊明此时怎么样呢?
做了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前敌指挥部参谋长)。
随后,刘裕还有其他人事安排。陶渊明就在江州,更换了另一个主子,做了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




点评

忆往昔,曾有家天下,后有“571”;历朝历代均如此,何止战国风云。具往也,看浪淘沙,各领风骚称英豪。  发表于 2025-7-18 15: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发帖自律承诺|文明上网自律公约|门面版|手机版|小黑屋|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 皖ICP备15019045号-1 )

GMT+8, 2025-7-20 13:57 , Processed in 0.03497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