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shipushui

[原创小说] 司命树(全本)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9-25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28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完石老师的大作,为石老师的小说功底点赞,人物的个性非常鲜明,比如,“二舅”“酒海”,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谢谢石老师为大家带来的精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28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竹叶 发表于 2016-9-28 09:39
拜读完石老师的大作,为石老师的小说功底点赞,人物的个性非常鲜明,比如,“二舅”“酒海”,都给读者留下 ...

呵呵,过奖了,不敢当。我本来是写故事,为了怕人对号入座所以才加上小说二字。倒是你们的小说才是真正的小说,我不是那号材料。谢谢您!很高兴你们的点评,直言不讳的点评,这样才有进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28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15)
    真个是“归心似箭犹嫌缓,船走如飞尚道迟” 。二舅讲不出“归心似箭”这个词,但这个词却恰当地表达了二舅此刻的心情。回家时二舅摇起桨来是那样有力,巴不得“千里江陵一日还” !
    “龙归大海鸟入林,董永今日回家门……”从农场出来二舅心情说不出的畅快,以至于情不自禁地唱起黄梅戏来。老方跟他说什么话,他不记得;他只是心不在焉地笑着点头应付。下船三脚两步一阵急行军来到铜锣墩,望见鲜花家熟悉的两间破屋,顿觉心花怒放。小黄狗早早地迎着他跑过来跑过去,围着他舔。走近鲜花的家,二舅能听到自己的心咚咚直跳。一跨进鲜花家门,鲜花在灶屋。二目相对,电光石火。“二哥!”是鲜花先叫他。几个月未听到这银铃般的声音让他酥软;那明亮而美丽的眼睛,似含哀怨的眼神,看得二舅魂飞天外;二舅只感到从头到脚轻飘飘,软绵绵,身体的每一个毛孔都感觉到幸福。他心跳到了嗓子眼,好久才叫了一声“鲜花!”二舅说,见到鲜花那个舒服不是言语所能说清楚的。他仿佛时空凝固,万劫不复。
    人类是一种怪物,不可理喻,男欢女爱之情的美妙从来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非我的拙笔所能描述出来。我听到二舅描述时也很受感染,虽然我没有那种体验。
    “亲娘呢?”鲜花指了房门,里面传来一声“二华!”接着便是咳嗽声。二舅走进房内,大热天了,鲜花母亲仍睡在棉被里,喘息着,面红耳赤。
    “诊了吗?”
    “老病。没钱诊。”鲜花低头说。
    “我去叫赤脚医生!”说着,二舅走出了门。
    赤脚医生给打了“吊针”,又有五、六样西药。药钱都是二舅付的。
    晚上,鲜花去村里组织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二舅也兴致勃勃地跟着。
    宣传队里都是一色的青年男女。扛着一面红旗,敲锣打鼓,一路歌声,一路欢笑,比那狗屁“龙湖浮笠”可真是一个地狱一个天堂。宣传队到一个村里,男人们打锣鼓,从“流水”转到“七点”。二舅打大锣,又响又急,惹来众人羡慕的目光。小孩闻风而动,最先跑来,等大人们陆续到场,宣传正式开始。首先合唱《东方红》。接着唱毛主席语录歌“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那就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创造出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然后齐读毛主席最新指示,跳“忠”字舞,说三句半,也唱几段黄梅戏,文南词,最后在《大海航行靠舵手》的齐唱中宣传结束。二舅坐在凳上拉二胡。曲调悠扬,让他好生潇洒;望着鲜花,他越发得意,弓玄拉得大开大合。
    青年男女唱着笑着打着闹着又到另一个村子。
    回来的路上,鲜花跟二舅说着宣传队的故事。那个女队长年纪快40了吧,特别积极。她跟大队革委会主任是“干亲母”。一脸麻雀斑,三角眼其貌不扬却是一个情种。早年跟老光棍“大憨”在茅厕里赤身裸体地被公公抓住现场,挨了一顿死打;跟“三惹佬”也是赤身裸体在沙子地上睡觉被放学小孩发现,惹得一群学生来看黄色录像直播;跟宣传队的一个未婚青年正脱衣服时丈夫回家,找到灶房,未婚青年吓得把头往灶膛钻,被丈夫拖出来正要打。女队长跪下替他求情“他没×到我!”气得丈夫把她拉在塘里按住头发淹淹泣泣,几乎淹死,上边人不少看热闹的,竟没一人劝。女队长也太下贱,太不要脸。

(2010.1.24.)(2016.9.2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28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16)
    鲜花的三爷爷年龄比她父亲小两岁,却是她父亲的嫡亲三叔,她的亲叔祖父。我们佐坝地处“吴头楚尾”的安徽、江西、湖北三省交界,方言很重。她的叔祖父方言更重,从小习惯把“这”读成“ad(音大)”,久而久之,人们都学他读音叫“这ad” ,所以不叫他大名,却叫他“ad”,年轻人把他叫“这老儿”。
    “这老儿”方面大耳,五官端正,像貌堂堂,好胜心特别强。小时候跟一班小孩爬到大枫树上玩,有小伙伴学《西游记》里猴子话说:“有谁敢从这树上往下跳,他就有最大本事,我们都称他为王!”“真的?”“这”问。“真的!”树上的小孩纷纷表态。“这”毫不犹豫地纵身从一丈有余的树上往下跳。一只脚骨折,留下终身疾苦,从此却成为小孩中的“王”。
    解放初期没有化肥,每年都到洲地打湖草当肥料。“这”的老婆给他煎了满满一竹筒(早年乡下一种盛菜的工具,用竹筒制作)干鱼,那在当时是最好的菜。有俏皮鬼跟他说:
    “‘这’,你跟老婆吵架了吗?”
    “争了几句,也没大吵。”“这”说。
    “我知道是吵架了,她又不是不知道你平时不吃干鱼,故意炒这么多干鱼给你!”
    “谁为一点菜跟女人吵架?我一向不吃干鱼,你们谁要谁吃!”“这”说。
    十几个人一拥而上,把“这”满满一竹筒干鱼抢了个精光。“这”每餐吃饭只能吃别人的辣椒酱。
    一连几天下雨没开工,又有人开玩笑说:“你们这是谁做的鬼事,明明知道‘这’吃糯米饭就呕,偏煮糯米饭,他吃什么?”“不碍,不碍,我一两餐不吃饭没事!”第二天还下雨,“这”已四餐没吃饭,有人怕他饿坏了,故意说“‘这’,你吃一点糯米饭试试,看看吃下呕不呕?”“这”连忙拿起碗站在灶头连吃7碗,没吃一点菜,吃饭后有人亲眼看见他吃完饭用烧火棍捶肚子。
    “这”读过三年私塾,爱读《三国演义》,自己说《三国演义》能倒着背。有一年花车推草,中午烈日炎炎,人又渴又饿,停下来休息。不知谁说了一句“这么多人,象当年曹操73万人马下江南!”这话让“这”听见了,立即大声纠正:“曹操当年是83万人马下江南,怎么是73万?”“73万!”冷不防又有一人回应。“这,你们没看过《三国演义》,是83万人马下江南!”“这”声音更大了。“73万!”好多人都回应。“这,你们人这些没读过书,当年曹操83万人马下江南,怎么成了73万?这是《三国演义》91回里的!你们莫走,我就回家拿书给你们看。不是83万我就死给你们看!”“这”说着真的往回走,要回家拿书。中间有“好人”调解,“这”还是愤愤不平,大有得理不饶人士可杀不可辱之势。
    “这”是一个真正好人,可是“衔个×在嘴里用鸡腿都换不下来”,人们这么形容他。
    “这”好胜心强,幽默,最重感情,待鲜花一家照顾无微不至。鲜花父亲生病时借了他的钱一直未还,去世后家里里里外外完全靠这个爷爷。“这”爷爷对二舅也特别好。
    现在养鱼场只有二舅一个人。他自煮自吃的,唯一工作是每天早晨傍晚巡视湖里有无人偷鱼。他在湖边唱着山歌,拉着二胡。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干妹子鲜花家里,比神仙还快乐逍遥。
    转眼树叶落雁南飞,不久进入隆冬。养鱼场开始捕捞。大网、密网、拖钩、“摸脚迹”,各种各样取鱼的工具先后在湖里取着大大小小的鱼。远处近处买鱼的川流不息,路近男男女女捡鱼的络绎不绝。跳上岸的鱼,撞到岸边还眨眼摆尾的鱼,靠近岸边仍在游的鱼,岸边没捡干净的鱼,都是捡鱼人的战利品。他们背着小竹箩,穿着靴或皮裤,手拿铁叉、铁钩、挺子、罩、篼子各种各样的工具。大胆的公开在网内抢着鱼就跑,高明的一边跟人说话一边从背后伸手抓魚往竹箩里塞,所谓“浑(混)水摸鱼”是也。这就是所谓的 “捡网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本地人大胆的一天五、七十斤鱼是小菜一碟。一般人家过年是不花钱买鱼的,甚至还送亲戚。
    二舅这些日子就是充当“湖警”的角色。
    捡鱼大军里始终缺两家——鲜花和她的“这”爷爷。斯斯文文的鲜花羞嘴害面的,“这”爷爷不屑于一般人的嘻嘻哈哈半偷半混的勾当,他标谤“穷个干净,饿个漂亮”。

(2010.1.28.)(2016。9。2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17)
    年关将至。雪花纷纷扬扬下过不停,天空苍茫一片,地上也白了,混沌一色,好一个“大同世界”。人走在雪上沙沙作响。远处松林幽深莫测,大有电影里“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林海雪原的气派。雪地里静悄悄,猛然几声雁叫,声音苍劲有力,抬头望去,早不见踪影。这是他傲视风雪的欢歌!
    二舅结束了“湖警”角色。白天同会计一块卖鱼,晚上值班。这天晚上会计回家陪老婆睡热被窝去了,养鱼场只剩下二舅一人。二舅早早吃过晚饭,大放忧心地伸直脚睡觉。
    雪天的晚上特别长。二舅正熟睡中,忽然,隐约听到有人说话。似梦非梦,他竖起耳朵一听,忒熟悉,竞似鲜花的声音,轻轻的,细如蚊声:“三爷,咱们回去吧?这样对二哥不好。我怕!”“孬伢儿,二华耳朵不好,不会听到的。这池子里多少鱼鬼知道多少!平时我们屋里人不知偷去了多少?摊也摊到咱们两袋鱼!咱们就这一回!”二舅听得清清楚楚。有人用挺子挺鱼,水哗哗地响,鱼在网里跳。二舅悄悄地爬起来披上衣服从小窗望去,两个人在池子里挺鱼,两个人用袋装。挺鱼的人二舅也认识,“这”爷爷的俩儿子。
    “怎么办?”二舅心里清楚。“鲜花和她三爷爷是死爱面子的人,不是万不得已不会来偷鱼的。‘年年过年年难年过’啊!”放他们一回吧,池子里多少鱼谁知道多少?
    又一想,“不行!我就是看鱼的,让我看鱼是对我放心。每年场里给我360块钱,国家干部也只有这样的工资。人得凭良心,不凭良心那还是人吗?我可不能吃里爬外啊!”想到这里,二舅故意大声咳嗽。
    “三爷,咱们回去吧?二哥醒了!咱不吃鱼不也过年吗?”是鲜花央求的声音。
    “不行!既然来了,说什么也要搞两袋鱼回去!”“这”爷爷的声音。
    “咳—咳咳—”里面二舅的声音更响了,那分明是告诉提醒外边人。
    “三爷,咱们回去吧!”鲜花的声音带着哭腔。
    “不!二聋子那个死孬尸要是出来我陪他一命拼了!咱四人怕他一人?”“这”爷爷发犟了。
    里边平静下来了,外边人也停下来了。
    “照捞!咱四人怕他一人,今后怎么做人!”“这”爷爷语气坚决!
    “外边的老少爷们,徐二华求你们回去!就算可怜二华吧!我吃这一碗饭,‘端人家碗受人家管!’二华身不由己。” 二舅说话了。
    屋里屋外都停了下来。
    “求你们可怜二华!逼急了,二华真发起孬来,你们可能知道,二华什么都没有就是有一把孬力!真动起手来万一伤了人又伤和气,又失面子。二华光棍一条,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你们是有身份的人,丢不起面子!各位是明白人,这个理是不要二华讲的。”
    二舅一番话声音不高,但有分量。外边沉默一会,便传来“扑通扑通”的声音,二舅看得明白,鱼全倒到池子里了。接着,咔嚓咔嚓的踏雪声由近及远。
    望着雪地里身影渐渐远去,二舅僵立在地上一动不动。他没有一丝的庆幸,没有半分喜悦,而是万念俱灰的悲哀。外边风不大,但二舅觉得冷彻骨髓,全身发抖,无力移动脚步。好冷,心好冷,心好痛!想着,想着,二舅竟泪如泉涌。
    第二天,二舅向会计买了两袋鱼。晚上,二舅先把一袋鱼放在“这”爷爷家门口,对着窗户说了一些赔理的话。然后来到鲜花家门口,语带哽咽,说:“亲娘,二华命苦,父母早年过世,您待我胜过亲生。二华没有姊妹,鲜花待我胜过胞妹。二华犯浑,得罪了亲娘和鲜花。二华无脸见你们!这袋鱼算我给您拜个早年!这存折上有985元钱,是我十几年的积蓄。一半算我对亲娘尽孝,亲娘有病尽管买药治;一半给鲜花作嫁妆,算二哥一点心意!二华要出门了,要出远门了。三年五载,混出个人样再回来见亲娘和鲜花。您们保重!”说着,从窗外塞进存折,大步流星地走了。
    “二华!”亲娘声音带喘。
    “二哥!”鲜花声音带哭。
    待打开门时,人已消失在茫茫雪地里。
    半夜时分,二舅路过自己的家门。他停了下来,望了望锁着多年的家。家门前光秃秃的司命树,没有一片树叶,褐色的枝条在寒风中沙沙地响,低沉地演奏着一首人听不懂的歌。二舅明白,那不是哀歌。
    等着吧,司命树!


    (上部完)(待续)
    (2010.1.30)(2010.9。21中秋)(2016.9.25.)


    作者附言:《司命树》是我7年前在安庆教育博客写的系列文字,纯粹是写生活,写文革以前亲身经历的农村农民生活,真的不是什么小说。至于标注“小说”二字,为的是怕有人对号入座。
    后来多次准备写中部,写二舅的中年生活,改革开放时期的生活。中年时期二舅应该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他应该经历什么样的生活?请朋友们指教!我在这里先谢谢了!


    qq306678504空间http://user.qzone.qq.com/306678504/infocenter
    安庆教育博客http://zuoba.aqedu.cn/
    新浪龙湖书屋http://blog.sina.com.cn/sszb63193
    网易龙湖书屋http://shipushui.blog.163.com/edit/
    人民网强国博客http://blog.people.com.cn/blog/s/2711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4 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匆匆读过石老师“司命树”上部全篇,惊喜而敬佩!那时的人,那时的事,那时的景,那时的情,历历在目,栩栩如生,大部分我也有时代的经历和耳闻,好亲切,好心伤,好感慨,好回味。期盼续集,期盼精彩,期盼继续,期盼精品。
    问好石老师。拿论坛朱老师曾经给我提的意见,先生以后有时间再将作品整理一下,尤其是本土方言的整理,要使全国人民都能看懂,还有尽量避免使用括号,在叙述中使人明了就可以。
    姑且妄言,先生鉴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5 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鬼谷子 发表于 2016-10-4 18:19
匆匆读过石老师“司命树”上部全篇,惊喜而敬佩!那时的人,那时的事,那时的景,那时的情,历历在目 ...

谢谢先生鼓励!真的很温馨。我本来不是写小说,没有那种才能,尽管我看得不少,羡慕的,不以为然的,都有。但是,小说创作的确不是想写就能够写的。我有时间,应该说有生活历练,但是提炼主题,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矛盾冲突,要跌宕起伏,不容易。我辈俗人,不是那种材料。画虎不成反类其犬,徒增笑尔!所以,望而却步!本来,两个人物是留下伏笔的。
至于方言,我是有意而为的。因为我暂时没有投稿的想法,同时想宣传宿松方言。
谢谢先生教诲!问好!节日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发帖自律承诺|文明上网自律公约|门面版|手机版|小黑屋|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 皖ICP备15019045号-1 )

GMT+8, 2025-5-1 08:16 , Processed in 0.03745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