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ANX
发表于 2025-3-30 11:15
上文讲到乃渤是石铭功的曾孙,说明第四块墓碑主人,是从湖北黄梅县北龙坪镇之杨家山门前坞,迁葬来龙湖公园~祥云捧月~的。接下来证明这四棺都是光绪二十年甲午,公元1894年农历十月二十一日甲子日乙丑时迁葬的。******彼时,干旱于山地,洪涝于江防。战争兵荒,湘军几万人涌入宿松。沿江一带被迫成了太平军家属。烧杀抢夺,饥荒、瘟疫,减员,尸腐瘟气熏天。而人家石绳簳求官进京赶考道光癸卯举人,却进不了考场,【先后云:父,广均为稿次,说他作文排版作词是他父亲石广均为他准备的,考生遭那种谣言,请杀伤力该多大】于是有石绳簳死于京师贡院墙外。而他此子再怎么另起炉灶准备的是与他爷爷石广均不一样的学科——历史系。也因家庭出身清楚明白,省级推荐的举人,一样地名落孙山。而他的弟弟石长祐,于考前非异样第发挥仅仅改名石长佑,用咸丰十一年死于贼的石长佑的名字,获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进士三甲第172名。考取了赐同进士出身。见光绪二十年迁葬四墓碑文石长祐次子崑改名秉甲。乃涵更名室丹国,乃濡更名长涧。那不光是宿松丧葬习俗,还是石姓大户摆脱困境,或用了兵法“借尸还魂”。因石老师上传的碑文字迹模糊看不大清楚,如果模拟字错了,请原谅。顺请知情者跟帖修正。 ******附录第四块碑文【因乃渤、乃涵、乃濡重合,则石铭功从黄梅杨家山迁祥云捧月翰亭公穴左,】改葬碑誌前诚象载今视杨家山穴未尽善。合议改葬邑东关外长岭岗罗家屋基址山阳以光绪甲午年十月二十一日甲子日乙丑时附葬高祖考翰亭公之穴左也。公之曾孙乃渤议叙八品军功加六品衔。乃涵更名室丹国学生。乃濡更名长涧。议叙八品加二级。乃涛国学生。乃溶乃澜例授登士左郎。乃浩监生,乃漳邑庠生,乃汉附生翰林苑待诏。乃源国学生俱卒玄孙更秉、环渠五品衔、秉玑、秉璀、秉庚、丙传、秉章、秉儒、秉钺、秉鑚、秉钧、秉璧、秉旌、秉珩。玄符祖世增广生祖诰邑庠生,东环邑庠生,权燕、云华俱卒。来孙:经绪、应骐、经灿、经灏hào、经焕、经扬、经宓、崇儒、经麅(这个字简化为狍字)经加、经泰、经会、经述俱幼。地经家叔祖勋铭打场彩“祥云捧月”作甲庚兼卯酉向长发其祥,敬立贞合,永垂不朽大清光绪二十年岁次甲午孟冬月吉日侄玄孙口口立 请记住此文的曾孙乃某某,下文将由此说出,龙湖公园四墓群,没有石纪常。下接第五块碑文。
HJANX
发表于 2025-3-30 12:15
上文落款侄玄孙口口立,好像侄玄孙光庠撰。也就是说,墓主人的房下玄孙,学名叫光庠的人撰写的。继续说第五块碑文,墓主人翰亭公,起先是葬在,本邑之西长溪庄大新屋后之莲花地。改葬东关外长岭岗罗家屋基址山阳。翰亭公夫人杨宜人葬湖北黄梅县考亭镇毛栗山。山向庚申兼卯酉。翰亭公有四个儿子,石铭功石葆真石纪常石褒元其中石葆真过继菊亭公。这菊亭公,学名叫做~石之璋。下文将因此证明打开最小的棺材里面,什么都没有的墓主,正是此人。而不是石纪常。纠正以前的猜想。 ****** 附录第五块碑文,《翰亭公光绪甲午迁葬》第五块诰封奉直大夫石公翰亭大人讳之琮字礼苍候选布政司理问。君造,生于雍正乙卯年五月二十九日亥时,卒于嘉庆壬申五月十七日戌时,寿七十有八。以子葆元贵,诰封奉直大夫,翰林院编修加三级。配杨氏,诰赠宜人,先公卒,葬湖北黄梅县考亭镇毛栗山。山向庚申兼卯酉。子四铭功邑庠生葆真邑庠生,出嗣菊亭公纪常,候选盐大使。葆元,嘉庆乙丑科进士。翰林院编修。孙四熠yì早卒广业,即用刑部司狱。广誉候补布政司历。广均,道光丙戌科进士兵部职方司主事。曾孙九元孙二十四人。来孙三十九人。礽réng孙二十九人。公向葬于本邑之西长溪庄大新屋后之莲花地。今改葬东关外长岭岗罗家屋基址山阳。地师令本家勋铭。吉卜光绪甲午年十月二十一日甲子日乙丑时地形祥云捧月山向甲庚兼卯酉。铭曰:仰令门之世德兮,公独笃于穹苍。老耂lǎo【碑文上耂多一笔竖弯钩】而恤孤兮,孝耇gǒu超越夫寻。常仁而富,富而仁兮,惠爱充溢乎梓桑(不仅)寿更(长久)兮,品持重夫圭璋。虽未克以功名显兮,赖之厚者流……标翰苑兮孙尤列,宿应夫部郎曾元来之后起兮,科……联芳。延嘉誉兮遍珂乡。改卜吉兮后嗣昌。赐进士出身翰林编修工部左侍郎候补加三级口口口口口口口三叩撰秉甲立 ******注落款:口口口口口三叩撰,模糊字迹,好像是御史范运鹏三叩撰。因上传的图片模糊看不大清楚,如果模拟字错了,请原谅。顺请知情者跟帖修正。下接第六块碑文,
HJANX
发表于 2025-3-30 14:57
【接前文论据,续论】上文讲到记住乃某某的辈分,这里将看到乃某某的辈分于石长祐平齐。在祭祀人落款一行,是墓主人的玄孙。即墓主人是翰亭公同辈人。前文又讲到迁葬翰亭公,迁葬碑铭记载有据,通世上不会因一个墓主在同一次,光绪二十年甲午,公元1894年农历十月二十一日甲子日乙丑时,用以记载迁葬的同一个墓主人,而另外还再刻一块碑的。则知,第六块碑文记载的不是翰亭公,而是菊亭公石之璋。 第六块大清光绪二十年岁次甲午孟冬月毂旦…………玄孙乃治湖北巡检、长祐丙子举人、乃涤议叙八品、咸【长祜hu,石长裀的大哥】光禄寺署正、长仁邑庠生、长信戊子举人。来孙秉珩、细、秉甲、秉瑞、元朗、秉珠、培槇、乐、秉庚、秉壬、秉 爔、秉检。礽孙应战、经世、曾庆、经文、经扶、经午、经酒。敬立******这是用一块看不清旧字痕迹的墓主碑,经过粗加工,重新简写的碑文。落款这么多人,“敬立”。除了知道是为石之琮一辈人立碑以外,没有告诉具体是敬立哪一个墓主。既然墓主石之琮在另一块碑上载明了,则第六块碑文就不是石之琮。经辈分比对,第六块碑墓主,辈分上清楚明白,绝对不是石之琮的第三儿子~石纪常。老汉我,只不过因为伯祖母姓石,石祖母也是那年代的人。发帖只为对先贤的敬仰。 ******或者有人认为,石铭功于道光17年丁酉1837年与圜公合墓(石纪常,字效端,号乐园)。只看迁葬了石铭功,就一定迁葬了石纪常。我认为,那不是历史的唯物观点,那是想当然的望文生义。历史记载是严谨的。其理由是:六块墓碑都没有说迁葬石纪常。第一第二块碑,属于交待石长裀。第三第四能对上名字石铭功。第五块清楚第交待了石之琮。第六块辈分与石纪常无关。 ******或问,如果说第六是石之璋,为什么没有载?石之璋从哪里迁来呢?这就是行文有讲究了。为什么选择祥云捧月是好风水的话题?第六块碑,既没有说迁葬,也没有说改葬。而其他的有迁葬。同时,我们还发现第六块墓碑的开头行文:,“榖旦”字体~加粗、隶书清楚,与该碑文其他字~体儒宋不一样标准的榖旦宽扁,显得隶书的稳重。方正的儒宋,显得端庄。******为什么一块碑石上两个字体呢?原来,碑石就是埋在当地的石之璋的,其材质如坚硬的天然的座山片石,而不是宿松东关石灰岩石。宿松县地处长江流域,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频繁,这也可能导致外地优质石材的引入。除了第六块碑石,其他碑石,具有清朝时期江西地区的代表性碑石特色(代考),它们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是研究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所以,石姓在同一个墓群内,用两种碑石。证明了石姓人的大起大落的年月。那时,谁家都在感谢石姓人救济饥荒。而石姓人家却在子夜时分,埋藏宝物。龙湖公园祥云捧月墓群,光绪20年选在初冬丑时。而在黄梅县北龙坪镇之杨家山,葬石铭功,道光17年也是在四月丑时。半夜藏宝,这什么丧葬习俗?******相比较第六块碑石,石姓大户,不是舍不得一块碑石钱。而是说明风水石,它相当有保留意义。可不是吗,那年月,过继到菊亭公支下的人,官运、财运、人丁、红红火火,发展到江西。他们对旧物件根基,不忍心抛弃。相比起其他,有的活活气死在京师。他的后人怀才不遇,不直说资治通鉴,转弯抹角说《涑水通鉴》,关联那“太皇太后高氏以哲宗年幼,临朝听政”。要命吧?更有甚者,不用自己的名字石长祐考进士,而用石长佑咸丰十一年死于贼的名字,才进了贡院参加皇考。用宿松土话说,真是到着宫!到着宫!
要知落款赐进士出身,从何说起?下次再说第二块和第一块碑文。
HJANX
发表于 2025-3-31 19:07
【关于第二块墓碑】原先浏览到的图片字迹模糊,作文的第十楼,第十一楼,模拟翻译有错。今核对石老师贴子上的图《6块……》,仍然图片模糊,一直以为落款赐进士出身,无法比对宿松县志的进士所在的年代,以为是虚构的一个进士出身。尤其是模糊字迹先字弟字不清。11楼记作“余先大夫久思其惠抚督学安徽”是错误的。特此纠正为——余弟大夫,久试未遇,旋督学安徽。“然如,具有鉴证意义的是历史资料,容不得沙子。错误的作文应立地纠正。赐进士出身应是真是的,但此人不在宿松。下文请看我的找寻。赐进士出身,1、必须是殿试二甲进士。2、必须符合石长裀死后,而且光绪四年到光绪二十年还健在。3、必须符合落款人名字的模糊字形。赐进士出身,第二块碑文,名字,第二个字似乎是走之底。第五块碑文,名字,第三个字是鸟字偏旁。那绝不是我们进士。4、必须与石姓人家有某种关系。****** 看《宿松县志》卷二十二,选举表一,进士表。经网上《进士题名碑录》核对,没有符合做光绪四年碑文落款的条件。石褒元卒于道光十九年,石广均卒于咸丰十一年,道光十五年乙未科罗遵殿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129名,不是二甲赐进士出身。光绪二年丙子恩科石寿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153名,不是二甲赐进士出身。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石长信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121名,不是二甲赐进士出身。迟17年。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石长佑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172名,不是二甲赐进士出身。迟17年。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石光暹xiān二甲赐进士出身第89名,迟20年。那么石姓关系户,咸丰十年庚申恩科黄道譲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89名,不是二甲赐进士出身。******于是我想到了石良家族的凤阳洪塘湖屯田守御千户所的后人。不出所料。适合载明的是凤阳县知县范吲簟G逑谭崃瓯娇品哆鹏二甲赐进士出身
HJANX
发表于 2025-3-31 19:24
【葬上排山庄孟家垄庄屋旧基】附录第二块碑誌。诰授奉直大夫,甲子举人,内阁中书加四级,石君洊蓭墓誌。君讳长裀,字孚中,号洊蓭,姓石氏。余先大夫久试未遇,旋督学安徽。同治癸亥所取得士,旋中甲子举人,就职内阁中书。曾祖乙丑翰林,贵州正考官,崇祀乡贤,讳葆元,葬邑东南乌池石家湾。祖丙戌进士,兵部主事,崇祀乡贤讳广均,葬乌池忠节寺旧基。癸卯举人,中书舍人,讳绳簳,则其父也。今合墓同葬于此君聪慧过人,诗古文词皆雍容华贵。不落恒蹊。尤存心爱物,遇困乏无可告者,必加意周全。邑中每遇灾侵,克继先志,且缕成艰苦状,力请有司拯救之。今贵里犹称道弗衰。君配姜宜人系出怀宁四川广安知州优廪贡生,姜公凤仪女。葬排山庄殷角山享堂屋之旧基。副配方氏,守节待旌。君生于道光戊戌十二月廿日寅时,卒于同治壬申五月初五卯时。立弟长祐次子崑为嗣。光绪四年岁次戊寅,十二月廿二酉时,将安葬上排山庄孟家垄庄屋旧基。山向辛乙兼酉卯呜呼余自同治乙丑得悟君于京邸时,余先大夫督学皖郡,受知者固多,而公念归情未有与君若者。今在湘南,闻君佳城将关,求由放臣卿,一吊悲悼其能已耶。爰执笔以誌之。铭曰眷怀大雅,品重圭璋。文行兼备,纯懿安详。水旱洊至,邑遇灾荒。力图账济,劳怨是当。宜乎嘉誉,颂遍珂乡。幽宫灵佑,后昆寝昌。赐进士出身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就任湖南学政世愚弟范吲舳偈装葑 注意到1760年乾隆25年圣批安庆为安徽省会,直到抗日战争前夕的1936年结束。安徽与皖郡,是同一个意义。 【第二块碑文,部分语句是严重错误的】比对如下两句:1、余先大夫久试未遇,旋督学安徽。同治癸亥所取得士,旋中甲子举人,就职内阁中书。2、余先大夫督学皖郡,受知者固多,而公念归情未有与君若者。举子身份才参可以加考恩科。而石绳簳都咸丰壬子恩科死于京师。何来的“旋中甲子举人“呢?句2、先大夫、公。是对父亲的尊称。“君”指石长裀。而公……与君,句子结构把两人的情形分开说了。《宿松县志卷四十》列传 文苑第十页《石长裀列传》“领同治甲子鄉薦,候补内阁中书”是乡推荐。既不是举人,也不是内阁中书。举人需要经乡考,不同于推荐秀才,不同于推荐孝廉。东汉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碑文:“诰授奉直大夫,甲子举人,内阁中书加四级,石君洊蓭墓誌。”把甲子举人,安置在石长裀头上。结合《石长裀列传》“十六岁时赴试未遇,旋膺痼疾终身” 小小年纪就得病了,做不了“督学安徽(皖郡)”可加转折词“而君”,改变为:1、余先大夫久试未遇,旋督学安徽。而君同治癸亥所取得士,旋中甲子举人,就职内阁中书。就不至于误解为石绳簳是同治甲子举人了。
下接第一块墓碑铭
HJANX
发表于 2025-3-31 21:03
【第一块碑誌,隐藏了这些意图】讲为什么迁葬,从哪里到哪里。石长祐迁葬胞兄,说光绪四年冬季葬上排山庄孟家垄。今附葬父亲迁葬父亲墓旁。说去年腊月父母迁去了金塘庄合屋旧基同穴合葬。说排山孟家垄穴土潮湿。所以怕水,怕虫蚁,不管那里怎么为子孙求富贵求利禄。说“求富贵求利禄,那不是天意吗”看书道出了迁葬意图。其实不然。意图隐藏着,迁葬新地址更好,更能“为子孙求富贵求利禄”。还隐藏着,迁葬时,这一家富贵、利禄都不怎么样。理由是,上排山庄潮湿,早在葬他父母葬他石长裀就已经知道土潮湿。为何当初葬在那里呢?必然是,不整出点不幸来,是不会迁葬的。 石姓同样使用屋基葬坟的地方,尚且不说。单是收录龙湖公园这四棺墓群,记载葬坟使用阳宅,点名的有6处。1、石绳簳夫妇葬松塘庄合屋旧基。2、石广均葬乌池忠节寺旧基。3、石长裀第一次葬上排山庄孟家垄庄屋旧基。4、妻子姜宜人葬排山庄殷角山享堂屋之旧基。5、石之琮原来葬长溪庄大新屋后之莲花地6、迁葬石之璋、石长裀、石之琮、石铭功,东关外长岭岗罗家屋故址山阳,(罗家屋基址山阳)。短评:在那晚清悲惨的年代,战争、天灾,饥荒减员,石姓利用人家不幸抛弃的旧屋、庄屋、寺庙,作为停丧坵坟之永久占有坟茔。在不兴旺的地方。以风水轮流转的道理,改阳宅为阴宅。这一招风水学丧葬习俗,可以说,在宿松县首屈一指,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如果考虑到先前别人的不得已。则这种选择。用宿松土话说“有滴瘆人“!!!★★★★★★ 附录第一块墓碑誌,诰授奉直大夫內阁中书石公洊菴胞兄,改葬续誌。前誌所载者,兹不赘。夫葬者藏也。祇求吾兄遗体藏之安。不致水蚁侵害。弟愿足矣。至为子孙求富贵,希利达,岂非天定哉?光绪戊寅冬季。曾附葬排山庄孟家垄,显考墓旁缘。孟家垄穴土潮湿。去腊,将显考移葬于松塘庄合屋旧基。显妣黄太宜人同穴。今特将兄,又改迁邑东关外长岭岗,罗家屋故址山阳。以光绪甲午年十月二十一日甲子日乙丑时,附葬高祖考翰亭公之穴右也。子原名秉昆更名秉甲。光绪五年生,现十六岁。请为卜吉者~家叔勋铭。地形名祥云捧月。山向甲庚兼卯酉。铭曰:郁郁苍苍,长发其祥。佳城复卜。心乎允藏。瞻仰贻徽,德靡终极。万古名垂,贞珉永勒。丙子科举人內阁中书同怀弟长祐顿首拜撰。光绪二十年岁次甲午年孟冬月男秉甲敬书
【后记】关于以上作文涉及的清朝官名,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体制,等有机会再接着说。感谢版主审核不间断地通过了我的拙作。该作文化水平有限,难免出现错别字,遗漏字句合不合适的语句。但是粗浅易懂。让家乡网友能系统地知道龙湖公园墓葬群到底是怎么回事,它的历史时代,地方志怎么介绍的,地方丧葬习俗独特,有什么与现在不同。顺带知道清朝科考制度,文人相轻的奇葩状态,并顺便知道晚清战场一角之宿松,特别是饥荒区突然要供养湘军几万人的人吃马喂食长达数年,可见宿松先人的不幸。还有太平军湘军的到来,先后把宿松沿江芦苇荡,广大的地区当作太平军家属,一度出现的无人村,是何等场面。再见,晚安。
HJANX
发表于 2025-4-1 08:34
作文第24楼,出现了乱码,作修整并重发一次因为找不到赐进士出身落款的那个模糊字痕到底是谁。也许,家乡网友一直看不清,而且希望知道这关键的内容。我求助网上相对应的信息。终于与模糊字迹相匹配。于是,我复制粘贴在第24楼。不成想,这内容被网上加密了,网络上有些加密文档,需要收费会员才能看到。今看到24楼的全文,缺少复制粘贴的内容,该文从“于是我想到石良家族……句之后,全部乱码了。今手动打字,将原第24楼的《关于第二块墓碑》,重新提交依次~《关于第二块墓碑》“副本”。~第25楼那个进士的落款名也是复制粘贴的,也乱码了。将在《关于第二块墓碑》“副本”末尾,一并说明。……【关于第二块墓碑】“副本”原先浏览到的图片字迹模糊,作文的第十楼,第十一楼,模拟翻译有错。今核对石老师贴子上的图《6块……》,仍然图片模糊,一直以为落款赐进士出身,无法比对宿松县志的进士所在的年代,以为是虚构的一个进士出身。尤其是模糊字迹先字弟字不清。11楼记作“余先大夫,久思其惠抚督学安徽”是错误的。特此纠正为——余先大夫,久试未遇,旋督学安徽。“然如,具有鉴证意义的是历史资料,容不得沙子。错误的作文应立地纠正。赐进士出身应是真是的,但此人不在宿松。下文请看我的找寻。赐进士出身,1、必须是殿试二甲进士。2、必须符合石长裀死后,而且光绪四年到光绪二十年还健在。3、必须符合落款人名字的模糊字形。赐进士出身,第二块碑文,名字,第二个字似乎是走之底。第五块碑文,名字,第三个字是鸟字偏旁。那绝不是我们进士。4、必须与石姓人家有某种关系。******看《宿松县志》卷二十二,选举表一,进士表。经网上《进士题名碑录》核对,没有符合做光绪四年碑文落款的条件。石褒元卒于道光十九年,石广均卒于咸丰十一年,道光十五年乙未科罗遵殿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129名,不是二甲赐进士出身。光绪二年丙子恩科石寿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153名,不是二甲赐进士出身。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石长信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121名,不是二甲赐进士出身。迟17年。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石长佑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172名,不是二甲赐进士出身。迟17年。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石光暹xiān二甲赐进士出身第89名,迟20年。那么石姓关系户,咸丰十年庚申恩科黄道譲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89名,不是二甲赐进士出身。******于是我想到了石良家族的凤阳洪塘湖屯田守御千户所的后人。 不出所料,适合龙湖公园石姓碑铭“赐进士出身”是凤阳知府范运鹏。碑铭上范运鹏的运字,走之底一个繁体军字,繁体军模糊显示一竖。仔细一看显示笔画日字。范运鹏的鹏字,模糊显示一个繁体鸟字搜索网络信息,得知:范运鹏,咸丰六年丙辰科进士。公元1856年。赐进士出身二甲第四十六名。四川隆昌人。范泰衡之子。《清代史料笔记丛书》记载:自幼能文善书,尤以书法著名授翰林院庶吉士,颁广东司户部主事,转郎中,军机处行走,记名御史道衔,安徽凤阳知府。宿松石家,石良屯田、守御正千户,在凤阳洪塘湖。很有名气。老汉我认为,石姓在凤阳,经历了明清两朝,长足发展,繁衍生息。到了光绪四年,以及光绪二十年,以家族的名义,恳请凤阳知府帮他们写一篇墓志铭,恐怕不是什么难事。光绪四年前,或许范运鹏官品如下:赐进士出身,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就任湖南学政世愚弟范运鹏拜撰。光绪二十年前,也许范运鹏官品已经因绩效功勋升迁了,或者候补什么官品已经补缺了,或者因适时调任其他部门了,属于正常。记官品如下: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工部左侍郎兼儒林郎任凤阳知府范运鹏三叩撰 所以,以上22楼结尾,光绪二十年,落款范运鹏署名相同。将10楼、11楼第二块碑志纠正,整理附后,(见第25楼,《葬上排山庄孟家垄庄屋旧基》)******由于第25楼,上面的落款,也是复制粘贴的,也受到设密,被乱码了。所以第25楼落款,应该是:赐进士出身,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就任湖南学政,世愚弟范运鹏拜撰
HJANX
发表于 2025-4-1 11:49
第一块墓碑志,原作者,石长祐,原文有句子如:【余先大夫督学皖郡,受知者固多,而公念归情未有与君若者。今在湘南,闻君佳城将关,求由放臣卿,一吊悲悼其能已耶。爰执笔以誌之。】上文短句,应该在情字前面添加一个逗号。解放初仅普及小学,对于上文的文言文,读起来比较陌生。容我解读出来。余,我。督学,指晚清主管教育部门中负责视察、监督学校工作的人。受知者,指受到督学指导或教育的人,固,固然,作为文言文一个虚词,这个虚词语气肯定,现代文作副词用。公念归,公字,指示代词~先大夫。一般讲,先大夫思念之~归心。情未有与君若者,未有,没有。与君,句中的君字,指前文的“君讳长裀”,指示代词~石长裀。与君,跟石长裀。若者,如《庄子·秋水》中的句子“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说: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以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我的(后面分句,把宾语提前倒装)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庄子·秋水》中的“若者”,就是一个句子结构“比……的”。类比这个句型,有特别相似之处1、《庄子》莫(己)若者。未有比(得上)我的人。什么比不上?闻百道,以为……比不上。2、《墓志》未有(与君)若者。没有与君比(得上)的人。什么比不上?受到督学大夫教育的那么多人,固然多,公对他们思念的归心,情……比不上。加上一个与字,代表晚清时期宿松文言文开始通俗化了。就像我们家乡宿松现在开始小学生学普通话,说的是宿松普通话。尤其后文的“闻”字嵌套,对应与《庄子·秋水》中的“闻”字,句子结构是多么的相似。******于是【余先大夫督学皖郡,受知者固多,而公念归情未有与君若者。今在湘南,闻君佳城将关,求由放臣卿,一吊悲悼,其能已耶?爰执笔以誌之。】【译文】我的父亲,在安庆主管教育,受父亲教育的人固然很多。然而,父亲对他们思念的归心,没有与石长裀比得上的人。(我)今在湘南,听说兄长的坟墓,将要关闭。请求放我(去作)一番凭吊,这能是已经终结吗?所以我捉笔写下这篇碑志。******范运鹏是咸丰六年丙辰科二甲46名赐进士出身。凤阳知府。才华横溢,范氏字帖三范之首,而我本人,文化水平有限,第二块碑文缺少的“而君”二字,恐怕是刻碑人抄写遗漏掉了。我补遗这两个字,并非炫耀眼力。更不敢说当初石长祐也没有看见遗漏。人家石长祐是光绪二十一年乙未赐同进士出身三甲第172名。新余知县。如今,我只不过安贫乐道,农耕为生,好说个直话的闲散老人,能把石长祐新余县长的作文第一块碑志,解读一两句,已经是尽力了。望同志们喜欢。
HJANX
发表于 2025-4-1 22:54
我今天用百度一下,比较第二块碑铭赐进士出身字形的,名字好像是朱道绽。但是还不十分确定,网络查找,只知道朱士彦好几次都督学过安徽。而且之属朝廷,不属于安徽巡抚管,他有五个儿子,相传就有三个考取进士。待查找。这个图片是石老师上传,几经转发传到了百度。这个赐进士出身的人名字,石老师应该知道。石老师热衷于石姓文化,总有一天会告诉到宿松百姓论坛。期待石老师把信息分享!
HJANX
发表于 2025-4-2 15:53
【关于龙湖公园墓群之赐进士出身的谜团解开了】
宿松近代史开始,不能没有石之琮、石褒元、石广均、石绳簳、石长裀的家族史。尤其是石长裀墓志铭,以及石之琮迁葬碑志。必须搞清楚墓志铭的落款“赐进士出身”签名者是谁?必须搞清楚墓志铭所谓“余大夫”真实姓名。******通过图片判断实物因为卡在碑的下端左右角,字迹模糊不清。判断是因为上面有粘接剂附着物。其粘接剂应是为着向上竖立放置,粘接支撑它的稳碑石用的。兴许事后觉得墓碑暴露有所不妥,去掉稳碑石,单单埋藏了碑志墓志铭。在剥开粘接剂脱离稳碑石,致使字迹,斑驳陆离~看不清了。网上百度一下,照片相对较好,能看清“余先大夫久某,某某某”,落款朱某某,第二字有走之底,第三字好像繁体鸟字,能见四点。于是我展开历来《进士题名碑录》查找。从光绪二十年以上,超过光绪四年,包括作者是赐进士出身“朱某某”,作者的父亲~“余大夫久某、某某某”。历次的皇考赐进士。漫山遍野地找寻。终于眉目清楚了。这个写碑文的人,父子都是浙江余姚人。写碑文的人,名字叫做朱逌然。走之底内一个卣字,读yōu,悠然的悠字音,这是一个不常见的字,可能论坛字库不支持生僻字,做一下说明。查找字符,见——【符号CJK统一汉字表,上字符代码(G):900C输入快捷键:900C, Ait+X键】。朱逌然(1836-1882)浙江余姚人,一作义乌人。字肯夫,亦字肯甫。号味莲,室名孱守斋。同治元年壬戌进士二甲第十三名。受翰林编修,督湖南、四川学政,所致有声。官至詹事。受翰林编修,督湖南、四川学政,所致有声。官至詹事。1857年朱逌然,将岳麓湘水校经堂改为书经书院。1882年清光绪八年,朱逌然,倡议建立“船山书院”,衡州乡坤彭玉麟、王之春、杨概、程商霖、蒋霞初等集捐,将王船山出生地衡阳城内王衙坪的“船山祠”,创办为“船山书院”。朱逌然,卒于四川任。他的诗词落款,一般标记为——味莲朱逌然朱逌然,的父亲朱兰,字久香,号耐庵。朱兰 ,字久香,号耐庵,余姚朱文治之子,清道光九年已丑科李振钧榜进士第三人。.朱兰探花及第。后授翰林院编修,散馆大考获一等,以记名御史候补。道光11年,京察大考获二等,赐文绮,命入内赋诗,道光帝阅后以朱兰“非独学问好,人品亦好”宣谕朝臣,道光14年,朱兰出任广东乡试主考,后又提督湖北学政。道光19年,因父年迈,奏请回乡。父去世后,朱兰丁忧服阙,直到道光28年,朱兰补原官。后授国子监司业,教习庶吉士,累升为詹事府詹事,充日讲官,道光30年,出任会试同考官。咸丰元年,朱兰越级升任内阁学士,直文渊阁,充朝考阅卷大臣,署工部左侍郎,后以继母年老多病告归。咸丰三年,太平天国事起,朱兰奉命在原籍筹集团练粮饷。【当时余姚团练首领谢敬,因镇压十八局造反有功。但独任代理的候补道台胡某,却因以乱民声势高涨,想杀谢敬以抚乱民,但朱兰深知谢敬是可平定乱局的功臣,故力保谢敬。结果,因此与胡某结怨,后胡某以“大员朱兰在籍,却不能劝化乡愚”向上参奏,结果,朱兰被降四级调用】同治元年,同治帝起用朱兰,授三品京堂官,第二年授太仆寺卿,提督安徽学政。同治三年再任内阁学士,同治六年,朱兰以竣修墓地回籍,后因病不再任职,同治十二年去世。【信息来源】见余姚论坛《民协之窗》姚江文献拾遗{21}:《余姚籍探花朱兰》发表于2005-3-24 20:28:00作者“汝湖旧渔”宁波人。唰!关于赐进士出身的问题弄清楚了,用围棋术语形容一句:“终于收官了”!但是赫赫有名的朱逌然父子与宿松石长裀有什么样的事情纠结,以致为石长裀和石之琮写碑文呢?【待考】【续后】宿松县龙湖公园出土墓葬群,有“赐进士出身”的两篇碑铭,附录于后。 因新证据,新发现,改写了赐进士出身的签名。则同时需改写:第1楼、第10楼、第11楼、第22楼、第25楼。第26楼、第二十七楼赐进士出身的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