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知恩图报。 有人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生也妇人死也妇人。恐怕就是讲韩信记住了这个善良的漂母,以及漂母的一句话“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一个正常人,一生享受过许多次恩,可以说毕一生努力而不能报恩之万一。 韩信既然知恩图报,也就有报不完的恩,也就不可能造反。 韩信当初得漂母一饭之恩,而活,得漂母一语,报以千金。修建陵墓的行为。当时的法律体系与现代不同,帝王将相确实拥有相当大的权力,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韩信为漂母修建陵墓,彰显孝道和感恩的美德,而非违法建筑。 韩信在当地大得民心,就是对刘邦扩军加大赋税的对比,形成了对刘邦的威胁,那时,不可能有“疑罪从无”这一条法律。导致韩信死无葬身之地。 有人会说了,你路某又瞎扯吧。 我告诉你。可以拿萧何当官前后行为不同,来证明我的推论。 萧何立法,他自己明明不腐败,却偏偏要装出一副穷奢极欲的“腐败”模样来。自毁名声,关键是不如此,不能打消刘皇帝的疑虑。因为,皇帝有疑虑是件很麻烦的事情,轻则抄家,重则掉脑袋。 刘邦在外地平叛,萧何一心支前,忙于政务,什么事也没耽误,刘邦的使者却越来越频繁的过来询问。时间一长,萧何就有些不明就里,百思不得其解。 有天一个门客,悄悄对萧何说:“你不久就要被灭族了。你现在身为相国,功劳第一,除了皇帝,没人可以和你相比。你从当初进入关中就深得民心,至今十多年了,老百姓都亲附你。 你孜孜不倦的办事,使得民众和谐相处。 皇帝所以屡次询问你的情况,是害怕你的威望过高,情动关中啊。” 萧何一听恍然大悟,萧何搞“腐败”的消息很快传到军中,刘邦听了反而非常高兴,安心平叛。 萧何这种扯蛋的做法,遭到当地人的不齿,却赢得了刘邦的信任。 历史人物的局限性,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果考察到萧何为什么突然的,一个立法者,以犯法的形式出现,反而平安无事,就可以反推出韩信得民心而死。并非韩信造反而死。 曾记否? 八仙之前,汉钟离原名钟离昧,钟离眛是东海郡朐县伊庐乡(今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伊芦乡)人。先是楚霸王项羽麾下的一员猛将,作战勇猛,屡建奇功。但后来,因项羽生性残暴且疑心重,钟离昧便离开了楚军,投奔了韩信。 然而,好景不长,刘邦又忌惮起韩信的功高震主,并听信谗言,认为韩信有谋反之心。为了消除刘邦的猜忌,韩信无奈地选择了牺牲钟离昧,将其首级献给刘邦。 亡将钟离眛自杀,献首给刘邦邀功。 刘邦不认为韩信杀人有功而加赏,相反,从一个楚王的王位上把他拉下来,贬值为淮阴侯,刘邦时期王公侯三级差别很大。 你韩信在云梦泽(洞庭湖)做了楚王,一下子下放去了江苏淮安,工作表现,不可能比献上汉钟离的首级更大, 则知,在刘邦那里不是按正规玩法出牌,越是在淮阴深得民心,越是死无葬身之地。 可以得证: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指的是韩信与萧何。 生也妇人,死也妇人,指的是韩信与漂母。 萧何是一个人,妇人也是一个人, 对比之下,不可能妇人是两个不同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