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79|回复: 13

[随笔杂文] 看电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5-17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看电影
年轻时,听说有电影下乡,一打听,有说“也就是唱洋戏,相比皮影戏,人物真实,看那个人呐——和真的一样,吃馍馍,一咬一个缺,热气腾腾”。开始了,电影没有声音,过了一会儿又有了。忽然影片一断,墙上的投影一片亮光。电影员抽出两尺多长片子,在放映机前面卷轮上绕了绕。跟唱皮影戏的一样,唱的与动作不一致。调一下,音响滞后,再调一下,音响超前。电影故事也不够吸引人。我们随便走走。
屋后头的汽油发电机,像敲打破竹子筒一样响。小弟说这机器放臭屁。
一根粗黑导线从汽油发电机伸到放影桌台。我们自发地巡逻,好管闲事地看护这条线,不许人家踩踏。
又过了若干年,电影下乡,有银幕的!
那是有声电影《列宁在十月》,看见电影里列宁,有喊叫他的名字的,看电影的男女老少都鼓掌。识文断字的,也在用官字音喊叫他的名字。伯母笑咧咧地对伯伯说道,“电影里尽是外县佬讲话嘞,好像先生也学外县佬讲话嘞”。伯伯有所思,答曰“听其言而观其行,人家用官字音,你就不能笑咧咧的,好人听了笑,乐在心里。万一误以为是讥笑,便生怨毒啊”。我横竖听不明白,一知半解,然而,快乐情景,令人难忘。
镜头一换,好像在开会。
『“我们不能够等候”,这完全是正确的。
托洛斯基,加米涅夫和季诺维耶夫的提议,这完全是痴人说梦,或者完全是叛变。这些可怜的悲观主义主义者,在这里不断地问着我们“假如、若是…,假如、若是…。”
于是会使人想起来一句格言“一个傻瓜所能提出来的问题,比十个聪明人能解决的还要多十倍”。我重复地说,我们必须用全部的决心提出来……。』
农民学习长知识
早在1966年,动不动就有学习班。我们农民,为了生计日出而作,面朝黄土背朝天,学了也记不住。头天学到的定天忘了一半。后来,家家户户都有宝书台。我们农民读宝书,又知道“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那时我们农民,三五成群听新鲜,略知二月革命,先听说3月16日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后,又听说二月革命有一个临时政府。
那时我们农民,看电影《列宁在十月》,三五成群学见识,略知苏维埃十月革命。
但我们不知道,托洛斯基、加米涅夫和季诺维耶夫为什么是悲观主义者。
更不知道加米涅夫和季诺维耶夫的《论时局》的信,提议了什么。
也不知道,托洛斯基《十月革命前后》中讲的,革命前两个星期,加米涅夫和季诺维耶夫有过一封信。信里是过高地估计了敌人的力量,这封信却非常奇怪地低估了革命的力量,信中坚决反对中央委员会所通过的关于武装起义的决议。所以,列宁当机立断提出“不能等”。于公元1917年11月7日(儒略历10月25日)攻占冬宫,推翻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
那时我们农民,只是知道喊苏联老大哥。只是知道喊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列主义。
我喜欢看列宁精彩的演讲。也爱听抖音的红歌。
“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这两句话,温暖了数十年。感激之情无法言表。我把它记在了此篇杂记《看电影》里。
代笔写一点“我们农民的故事”。

发表于 2023-5-18 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是时代政治工具,独醒的人看过历史,更见证过昨天的日月,无不是在符合政治要求下,由人去填写。时代在进歩文明,历史的真实,迟早会还庐山真面目,孰是孰非,后人自有评说。老师;你说呢!

点评

历史拓宽了多学科视野,不仅是哪一门学科工具。理工、文学、政治各取历史片段研究。读历史在于发展未来。还原历史,或者歪曲历史,仅是政治需要配合诸多方面的舆论其中的一个分支。维护政治靠法律和军事。  发表于 2023-5-20 11:38
“历史”是时代的镜子、“政治”是镜子的影子。“镜子”不会骗人,但是,有人总想弄个哈哈镜骗人;然而,历史的镜子正对着哈哈镜···  发表于 2023-5-19 23:07
张先生,请你斟酌你的第一句话是否得当 ;对于”前事”,我们算不算是“后人”?如果路遥真的要对你的这段话作出评价,我倒愿领教“老师”的高见。  发表于 2023-5-19 08: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5-18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路遥:
关于“一个傻瓜提出的问题、十个聪明人也回答不了”原本就是俄罗斯谚语;而当时列宁援用这句谚语的背景是:
苏联卫国战争前夕,苏德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而当时的革命阵容中的“孟什维克派(多数派)”质问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派(少数派):
  ” 我们为什么要与德意志法西斯签订这个条约”?
列宁回答:
” 为了给年青的苏维埃获得踹息的时间”。
其又问:
   “这个踹息的时间有多久”?
列宁约思片刻,回答:
    “我只能用俄罗斯谚语回答你:一个傻瓜提出的问题,十个聪明人也回答不了”。
   顿时,人们满堂大笑;而那个提问者满脸尴尬。
   看来,你借题说事,企图将山人曾经引用过的典故掺杂其中,自以为借此嘲讽山人;但殊不知,联想到你曾经对山人的诘问,例如,你那令人贻笑大方的《人形》中,关于熟食的“推论”,貌似难倒了山人,但恰恰显示出你如当年的“孟什维克”一样的愚蠢。
    可见,你对山人耿耿于怀,总想捞回点面子,只可惜,你心术不正,难有回天之力;呵呵。

点评

列宁逝世,到明年一百周年了。不可能出现在1939年8月23日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话里。你的跟帖错了,可能是1918年3月3日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吧?你跟帖踹息错了,应是喘息吧?。  发表于 2023-5-20 11: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5-20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是政治的工具吗?不是。历史拓宽多学科视野,不能说是哪一科的工具
历史记载,有条理地记载诸多方面。后人要研究哪一方面,为未来受益,那是研究历史的价值。
研究管理的魏征说历史的,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见《魏征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研究道德的梦柯说历史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以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见《孟子.公孙丑下》第一章。“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研究发明创造的理科说历史的,多不胜数。
历史记载的有历史上成功的经验,历史记载的有历史上失败的教训。
要如实记载历史,也确实不容易,古代国家设太史公,职位世袭,如实记载历史,不受皇权制约。汉武帝刘彻起,皇权什么都要管,特别是司马迁敢于不同其他朝臣那样附和刘彻。例如,李陵随李广利大军征战匈奴。刘彻的舅子李广利主将兵败回头不治罪,刘彻的结拜兄弟李陵部下被俘,就该死。司马迁认为那样处理不公。刘彻认为司马迁犯大不敬罪当斩。西汉时想免斩,要么花钱买命,要么上阵立下大功,要么割卵子受宫刑,司马迁生有一女,没有儿子继承太史公,所以司马迁忍受宫刑,完成他那一代太史职责。
自司马迁之后。历史疑点很多。也是有根由的。即便如此,也不影响历史文明。
后来的太史令只记载法律。写史的任务交给著作郎。一个著作郎,没有世袭的小官,写史真实性就被怀疑。
后来提出隔代记史,夹杂其他因素下,免不了真实性。也被怀疑。
又有史学家考究历史,出现对抗者。出现研究历史的价值的政治家,为未来受益被皇家起用。
又有人篡改历史,出现愤懑者。出现研究历史的价值的文学家,虽然没有一官半职,但是他著书立说,流传千古。
历史记载,包括经历历史时期的政治在内的许多方面。历史,拓宽多学科视野。若说历史是政治的工具,不全面。
配合不同的政治要求,解读历史的方法不同。
本人认为,解读历史的方法,是围绕舆论的一个分支。它也不能完成维护政治的需要,维护它需要的工具是法律和军事。

点评

(接前)如今看来就是一个笑话。人曰:“六十年不写史”,就是对这些歪曲历史的人的无奈嘲讽。关于路遥匹夫最后的感悟,与其引用古文:“得道多助···”明显相悖;据此看来,匹夫虽知史,却言不由衷;仅显摆乎?  发表于 2023-5-21 12:32
如果根据“法律是个小姑娘,可以随意打扮”的戏语,来理解有人为了政治需要来叙述、解释历史的事实,张学久先生的话不无道理;而这一怪相,其实就是为了“洗脑”。曾经随处可见的“红字”、”红碑”,”言必称···   发表于 2023-5-21 12: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5-21 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答江先生的跟帖
江先生,你好。
你的什么典故啊?我的作文,引用了电影台词,不是引用你的典故。你跟帖有一段文
『苏联卫国战争前夕,苏德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而当时的革命阵容中的“孟什维克派(多数派)”质问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派(少数派):“我们为什么要与德意志法西斯签订这个条约?”
列宁回答:“为了给年青的苏维埃获得踹息的时间。”
其又问:“这个踹息的时间有多久?”
列宁约思片刻,回答:“我只能用俄罗斯谚语回答你:一个傻瓜提出的问题,十个聪明人也回答不了。”』
这跟帖,踹息错了,你这故事情节,是从哪里转抄的。哪里是什么历史啊!
列宁逝世,明年一百周年了,先生还在说1939年8月23日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还有列宁对话。
按常理,人逝去了15年以后,不会对话。
第二次世界大战,称德帝国为 “德意志法西斯”。列宁逝去多年,也不可能还在对话。
1918年3月3日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处在1918年1月5日血案之后,孟什维克,怎么有机会与列宁对话呢?一个阵营两个派,1月5日血案, 两派决裂,到3月3日就忘了吗?可先生竟然说,孟什维克质问:“喘息的时间有多久?”。
简述一下那段历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掠夺性大战。协约国之一的沙俄。沙俄末代皇帝,尼古拉二世,在二月革命后退位了。新生的苏维埃,自然要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德帝国1918年3月3日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这是史实。
那时德帝国末代皇帝,威廉二世,西线要对付英法,东线德俄战场还受牵制。第8集团军的参谋长埃里希·冯·鲁登道夫,第8集团军司令保罗·冯·兴登堡。在东线为获得战争最大利益,使得苏维埃在物质方面损失很大。
有远见的列宁,认为德帝国军事扩张不能持久,眼前因和约虽然损失大,在后也可以收回来。
苏德停战和约的确可以争取喘息时间。可是当时,反动势力极力反对。
当时反动势力,借塔夫利达宫立宪会议选举,削弱布尔什维克席位。
这还了得,所以要解散立宪会议。
于是,孟什维克组织了游行示威。反对解散,攻击布尔什维克破坏民主。所以布尔什维克不得不用武力驱散游行队伍。
引起1918年1月5日发生一起血案。两派决裂。
于是孟什维克成员,有的退出后加入布尔什维克;有的成为右派被打倒;有的出逃国外。
即使到后来的1918年3月3日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孟什维克,怎么有机会与列宁对话呢?
再后来,下令取缔孟什维克,该逮捕的逮捕,该驱逐出境的驱逐。
那时,斗争的残酷性,残酷是迫不得已的。
如果不知,如果以为残酷是多余的,请先生再回看电影《列宁在1918》,
1918年世界大战,兵荒马乱,到处饥荒,国内反动派煽动富农不交粮食,粮食投机家哄抬物价。到处是走失的孤儿。
国外反动派、特务,高价买通杀手,暗杀革命领袖,原协约国出军干涉苏维埃,煤、煤油的来源被切断,粮食被抢走。列宁说,苏维埃俄国被敌人包围了,反革命的暴动象火焰一样从这一端烧到那一端。维持一个政权比夺取它还要难。
电影《列宁在1918》,看到了吧,特务队长康斯坦丁诺夫,一次就出550万卢布,买通社会革命党一个杀手——诺维科夫.伊万里高利.戈尔维奇,先是谋杀了乌里茨基同志,8月30日女特务卡普兰又暗杀列宁。
那时550万卢布是什么概念,列宁月工资就500卢布。也就是说那时550万卢布,相当于916个工人一年的工资。
电影《列宁在1918》以查理津(斯大林格勒)赶走哥萨克白卫军的战斗胜利而剧终。
电影《列宁在1918》结尾有一个台词特别好:
“而且要告诉全世界,社会主义的革命,它是永远不可征服的!”


点评

而你就当时的历史背景说事,显然离题万里;滚!  发表于 2023-5-27 10:31
匹夫:就列宁援用“傻瓜提出的问题···”的俄罗斯谚语的当时的历史背景,正是山人从电影《列宁在1918》(或者《列宁在十月》)中 看到的;而当时山人小学被停学了,但列宁当时雄辩的气势,却令山人记忆犹新而终身   发表于 2023-5-27 10: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6-8 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时候一听说有电影,屁颠屁颠的拿起凳子在哪里等着,而现在在电影院看,找不到以前的那种感觉,哪时候印象最深的一部电影,也就刘胡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发帖自律承诺|文明上网自律公约|门面版|手机版|小黑屋|宿松百姓爱心协会 ( 皖ICP备15019045号-1 )

GMT+8, 2024-4-20 03:50 , Processed in 0.02070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