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勤劳才能脱贫》有感
严格讲,张先生的这一命题是正确的;但也是片面的;因为勤劳仅仅是以体力和意志去苦干,而就生产力而言,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中所起到的作用,已经超过人们传统的生产能力;其证明是:在毛时代,几乎农民全部都要种地,不管你是60,70岁的老头,老太婆;而城市人口,闲人比现在少得多,可是人们依然缺衣少食。而现在,我就不用说了吧!但就脱贫而言,也仅仅是衣食无忧而已;但距人们所期待的致富,却还有距离。即使拼命苦干,即使达到了所谓致富标准,那他也是超量消费了自己的寿命,钱是有了;命却短了。这与体面,长寿且幸福的生活的生命价值,还有什么意义可言?
所以,我的命题是:勤劳与智慧,更是脱贫致富的秘诀。
而你张先生,早期不是靠因掌握酵母发酵技术,先卖大馍出了名;后又以此为资本,办了大馍培训班(其实,这门槛很低),才又发了点财。而后来你的事,除了技术,更有商人的专营成分。而这些,都离不了智慧;但也无可非议。
当然,鄙人也莫不如此。
哈哈,说笑了!
顺便说,人们所谓的财富,其实,虚拟财富在人类财富中占相当大的比例:比如:金融,保险,虽然其很赚钱,其实,他们并没有创造什么财富;而国家,特别是像美国,每年的财政赤字,更是抬高了虚拟财富的成分。那年的金融风暴,则是这一虚拟财富瓦解的大爆发·······
我的"勤劳才脱贫"一文,有幸未遭江老先生笔伐炮轰,幸甚!快哉!反倒承蒙老先生赐予专题有感一文。
先生有感于情理之中,但却忽略广义上的勤劳,偏读狹义之勤劳于体力。民勤于富,乌勤于食,官勤于政,学勤于优,商勤于财,智勤于动,慧勤于敏,夫勤于诚,妻勤于贤,子勤于孝,人勤于善。
至于先生注重命题为;勤劳与智慧,我觉得两者非同一概念,相题并论有犯逻辑之嫌,再者,主题是如何脱贫,则需必辅以勤劳为主导,正如路遥老师所言;"只要有一线希望自力更生的,记住一条“我奋斗我幸福"。
恭候江老先生光临我厂指导,知已闲谈方意合,忠言逆耳情相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