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山下 发表于 2017-5-16 13:28

“穷” 病须治还得扶


“穷” 病须治还得扶
      清代有个叫叶天士的名医一天正在给人号脉,突然一个衣衫破烂的人闯了进来说:“我一无内患,二无外伤,只是太穷了,你可会治贫吗?” 就在其他人认为他是无理取闹打算把这人轰出诊所时,叶天士捋着长须笑道:“贫也算种病嘛!” 于是给这人开出一 “方”:一枚橄榄,说;“只许你吃肉,把核种下,到明年就自然不穷了……”。这人见叶天士说得诚恳,满腹狐疑地回到家里照办了。第二年橄榄树上长满了绿叶就是不见开花结果,纳闷着:这树有啥用?就去问叶天士,叶天士笑道:过几天自然有人送钱来。没过三天,怪事出现了:买橄榄叶的人竟像赶庙会一样接踵而来。虽然每人只买几片叶,但一树浓叶何止千万?所以那人也为此发了点小财……。
      原来,叶天士早料到这一季节有某种传染病流行,配制医治这种病的药物少不了橄榄叶,所以每个药方里必加几片叶。这就是乐善好施的叶天士对贫苦人的一片心意啊。
      这不由让人联想起当下的扶贫。
      自中央 “精准扶贫” 的战斗号角吹响以来,各级各部门迅速行动起来,打响了精准扶贫攻坚战。广大干部纷纷深入贫困乡村,开展起了 “一对一” 的扶贫工作,种植、养殖、加工、光伏发电等多种形式,不一而足,而且成效显著、捷报频传,然而,该项工作的开展,也有一些令人困惑乃至不满的地方。
      一是 “号脉” 不准,“药方” 不对。
      在有些人的传统观念中,扶贫就是 “施舍”,认为只要从口袋里掏出一些钱或购买一些生活必需品送给对方就行。试想,这样的做法,能使贫困户拔去 “穷根” 吗?这种做法,非但不是 “扶”,反而助长了对方的懒惰思想,久而久之,他就失去了奋斗的动力,坐吃山空。套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讲,我们的扶贫工作,只有变 “输血” 为 “造血”,才能使贫困户发挥摆脱贫困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让他们甩掉 “贫穷” 的帽子,走向致富的道路。前文故事中的名医叶天士是个医生,但面对上门求 “治” 的穷人,如果施舍他几块银元也说得过去,但这样那个穷人能维持几天?叶天士的过人之处就在于让穷人主动 “造血”,拔去 “穷根”。
      二是 “药方” 对路,“后劲” 无力。
      时下,有些地方的扶贫工作方法基本没有问题,引导养殖、帮助种植、开办企业、成立合作社……,干部带领群众干得热火朝天,形势喜人。但是有些项目也令人忧虑,不是产品不值钱,就是没有市场。百姓辛辛苦苦,投工投劳忙活了一年,收效甚微。这不但没有让他们富起来,反而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劳动积极性。究其原因,还是服务没有跟上,或是扶贫没有前瞻性。前文叶天士是名医生,他给那位穷人为何偏偏给的是 “一枚橄榄” 而且嘱咐他种下橄榄树呢?因为他早就预料到来年这一季节有某种传染病流行,配制医治这种病的药物少不了橄榄叶,他这种做法对我们今天开展扶贫应该有所启迪。
      三是只讲数量,不求实效。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准确地讲,就是谁贫困就扶持谁。然而有些地方有些部门对精准扶贫只做表面文章,玩 “数字游戏”。报载去年某地一些单位在接到对口扶贫任务后,要么一年仅派人去对口扶贫村两三次,送点慰问金、弄去点物资;要么派几个人到村里去,名曰 “蹲点”,实际上床铺在人却不在。这样,年底老样子,“政绩” 怎么出?唯一的办法只能造假,通过玩文字游戏应对上级考评,这是典型的华而不实,虽然这部分人只是少数,但此风不杀,将会失信于民。如果说清代名医叶天士是出于乐善好施、悲悯穷人的本能,给那名穷汉字开出了 “治贫药方” 的话,那么我们共产党人今天的 “精准扶贫” 则是出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需要和实现城乡一体化、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对照清代名医叶天士,笔者相信大家该怎么做了。   (王宇平) 2017.05.16




双面风 发表于 2017-5-17 10:52

{:5_233:}{:5_233:}{:5_233:}{:5_233:}{:5_233:}{:5_233:}{:5_233:}

专治老懒 发表于 2017-5-17 16:29

说的真好{:5_233:}扶贫工作如果是施舍给点钱那么三年后还是不会脱贫。现在银行和政府都值得深思!!!!!!!!!!!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穷” 病须治还得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