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红杏 发表于 2017-5-17 11:59

小红杏迟来欣赏周先生佳作!见几位先生评析也来凑个热闹哈。小红杏认为这是一首描写一位长者重回故里,感慨家乡连路径、甚至用语言交流都要用普通话了的巨变程度!由此可想这里发生的变化是有多大的,虽用墨不多但耐人寻味!只是第三四句略显重复、平铺,还值得锤炼,使其更加委婉,小红杏献丑,冒昧试调:杵杖悄然为访寻,故园难觅旧时村。长街几处花迷路,误入人家听国音。

一枝红杏 发表于 2017-5-17 12:24

另补充一点小意见,或许不妥仅供先生和大家参考:依据平水韵或其他格律用韵(首句可仄起不押韵或邻韵相押)这首诗的第二句“村”韵属上平“十三元”部,第四句“音”韵则属下平“十二侵”韵部,不知可否?浅见如有不妥请见谅哈。小红杏敬茶

路遥何日回家 发表于 2017-5-17 13:48

一个昨字,有不同的解释,坐落在诗句里,就要看它属于哪一个解释,最合乎诗意。诗人的创作,也是经过了一番考虑之后,让读者分享文学艺术的美感的。除非确实站不住脚,发生诗歌内部冲撞,有必要向诗意中心以外攀附外,没有必要向不利于诗文中心那一面去解释。是表示行为、动作和状态在各种时间条件下的动词形式。这种动作、状态,在某时刻是有时态的。各种时态构成的诗句,都有意义。汉文化的时态,之中的某时刻--昨,有很丰富的含义。如:【昨年,过去】明 张居正 《陈六事疏》:即如昨年,皇上以虏贼内犯,特勑廷臣,集议防虏之策。【昨先,先前】元 锺嗣成 《清江引·情》昨先话儿説甚底,今日都翻悔。直恁铁心肠,不管人憔悴。【昨,隔一宵的昨天】《庄子·外物篇》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唐 白居易 五排诗昨日复今辰,悠悠七十春。所经多故处,却想似前身。
散秩优游老,闲居净洁贫。螺杯中有物,鹤氅上无尘。
解佩收朝带,抽簪换野巾。风仪与名号,别是一生人。【昨日,昨天】北宋·张俞《蚕妇》 昨日入城市, 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昨夜,昨天夜里】《乐府诗集·木兰诗》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昨夜,昨天夜里】南唐 李煜《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昨夜,昨天夜里】南宋 辛弃疾《西江月.遣兴》醉里且贪欢笑,要愁哪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者全是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像芦笛先生把角改写阁,成了如下一首重回故里杵杖悄然为访寻,故园难觅旧时村。山光楼阁皆非昨,问路还需用国音。为什么说,牵一发动全身呢?因为山光楼阁改变后,有楼阁,仍不排除有粉饰装潢的旧时楼阁。这样就把非昨楼阁,难觅旧时村,时间都是旧,二三两句时间上就无疑是重复的,故园不确定是哪一年改变的。时间重复事物不重复,也可以成趣,趣味仅亚于第一次不改“角”的那一首。如果保留角字,时间上就可以因物态残存,残存又一次改变,区别于旧时物,时态就改变了。没有重复成分。如果步韵,每一步的韵脚字,保留。不可像依韵那样颠倒顺序,更不可像用韵那样只选对韵部,诗的原韵出韵,通常不好步韵的,改变了,就不叫步韵了。※※※如果要说改字,一枝红杏先生,说韵有道理。下平十二侵,是属于独用韵的。是不是可以考虑押韵下平十二侵,把村字改成临字,这样故园就有一大片地面,包括挨着故园的地方都找不见了。不可改后大概如下:重回故里杵杖悄然为访寻,故园难觅旧时临。山光楼角皆非昨,问路还需用国音。

一枝红杏 发表于 2017-5-17 14:25

依照格律这首诗还是要调一下韵才符合韵律的,如果动韵的话很简单的只需动一个字:杵杖悄然为访寻,故园难觅旧时吟。长街几处花迷路,误入人家听国音。

芦笛 发表于 2017-5-17 16:45

谢谢各位先生共同探讨,受益非浅。大家各有千秋哦!我写的东西几乎即兴之作较多,一般都是哪里写,哪里丢。我的QQ:32591811,希望家乡的文友们能成为好友。

芦笛 发表于 2017-5-17 16:46

一枝红杏 发表于 2017-5-17 12:24
另补充一点小意见,或许不妥仅供先生和大家参考:依据平水韵或其他格律用韵(首句可仄起不押韵或邻韵相押) ...

是步韵的,不能改人家的韵哦。呵呵....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步武汉陈诗雨(重回故里)原韵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