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何日回家 发表于 2017-4-14 17:37

老-顽童 发表于 2017-4-12 19:21


上一页,讲到卫宣公先蒸庶母,此地再讲卫宣公霸占儿媳妇。也讲一首诗经。卫宣公元年(癸亥公元前718年),在伋子16岁时,到了婚配年龄,为他聘齐僖公长女,使者自齐返国后,宣公闻听齐女有绝世之姿,生的貌美如花,柔情似水。心贪其色,乃构名匠筑高台于淇河智商,极其华丽,名曰新台。先以出使宋国为名,遣开伋子。然后使人到齐国,迎姜氏径自新台,自己纳之,是为宣姜。时人作《新台》之诗,以讥讽这位烝庶母夷姜于前,霸儿媳宣姜于后的乱伦高手。附,<<诗经•邶风﹒新台>>新台有泚,河水瀰瀰。燕婉之求,蘧篨不鲜。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蘧篨不殄。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译文:好一座耀眼的新楼台,黄河水滚滚的流过来。本心想寻求个俏情郎,却配个前鸡胸丑八怪。 好一座放光的新楼台,黄河水滔滔的流过来。本心想寻求个俏情郎,却配个前鸡胸丑无赖。 撒渔网为的是把鱼儿逮 哪想到碰到一个赖蛤蟆,本心想寻求个俏情郎,却配个后罗锅丑陋胎。<<诗经•邶风﹒新台>>运用夸张的手法,嘲讽的口吻,精巧的比喻,辛辣的语言,无情地揭露并鞭挞了宣公的丑恶行径。 宣姜和卫宣公过了三年生下了两个儿子,长子名寿,次子名朔。自古“母爱子贵”。宣公自从娶了小的(宣姜)就忘了老的(夷姜),又想把君位传给寿、朔兄弟俩而欲除去伋子,偏偏公子寿宅心仁厚,对伋子刻意保护,使伋子迟迟免遭毒手,可本是同根生,公子朔却阴险狡诈,他频频说动母亲宣姜必欲除去伋子而后快,然后再除去公子寿。适逢宣公也欲借派伋子出使齐国时除去伋子。不料此事被公子寿得知,在伋子临行前他把伋子灌醉,自己代伋子前行至齐,乘舟到了莘野之地,被公子朔所派杀手乱刀砍死,可伋子没多长时间就醒了过来,看到公子寿临行所留遗书知道他代自己去死,便飞舟急追,等他赶到时公子寿已死,他便自报姓名让贼杀死。这两位难兄难弟(尽管是同父异母)一日之内先后就死,遂称公子朔之意,卫宣公十九年(辛巳,公元前700年),连丧两子的卫宣公,因打击过度而死,公子朔继承王位,是为卫惠公。可惜好景不长,公子朔被伋子、公子寿的余党推翻,在外流亡多年。

路遥何日回家 发表于 2017-4-14 17:48

至诚致远 发表于 2017-4-13 09:03


上一页讲到齐僖公的大女儿貌美如花,后来惹出许多麻烦。就当木已成舟,接下来二女儿的事美出一个古怪事来。齐僖公还有一个女儿文姜,貌美如花,天生丽质。原本是要嫁给郑国世子郑忽的,后来郑忽得知文姜与其胞弟诸儿有床帏私情,遂拒绝了这门婚事。齐僖公只好又将文姜嫁给了鲁桓公。但文姜虽嫁给了鲁桓公,心中却念念不忘,胞弟诸儿,后来齐僖公逝世,诸儿即位,是为齐襄公。后来齐襄公邀请鲁桓公及文姜至齐国赴宴。鲁桓公已经知道齐襄公与文姜的丑事,本欲不去,但因为那时齐国强盛,属于大国,他只得硬着头皮带领文姜前往齐国。齐襄公竟派人刺杀了鲁桓公。而鲁国又岂能善罢甘休?于是不久后就联合其他几个小国杀死了齐襄公。

路遥何日回家 发表于 2017-4-14 17:51

万木春 发表于 2017-4-13 10:10
先生知识广博,才高八斗,赞    赞   赞

上一页介绍了红颜薄命,接下来说说丑女,可知人不在美丑,德为先。三百年后齐宣公时期,却出现一个丑女,诗名叫无盐,齐国无盐县人。大名钟离春,是四大丑女【黄帝的妻子而且是功臣嫫母、战国时期齐宣王皇后钟离春、东汉梁鸿的妻子孟光、曹魏的许允的妻子阮氏】之一。只见她,额头前突,双眼下凹,鼻孔上翘,头颅大而头发少,喉结大而皮肤黑。四十岁尚未嫁。她虽然面貌丑陋,却关心政事,得知齐宣公好色贪淫,退贤进媚,竟然不揣丑陋,她为了拯救国家,冒着杀头的危险,来到都城临淄,见到了齐宣王。只见那丑女举目、张口、挥手,然后指着膝盖高喊:“危险啊!危险啊?”齐宣王被她弄得稀里糊涂,要丑女说个明白。那丑女上前施礼,说道:“我这举目,是替大王观察风云的变化;张口,是惩罚大王那双不听劝谏的耳朵;挥手,是替大王赶走阿谀之徒;拍腿,是要拆除大王这专供游乐的雪宫。民女不才,但我也听说‘君有诤臣,不亡其国,父有诤子,不亡其家。’而今大王沉湎酒色,不纳忠言,这是我张口为大王接受规劝的意思;敌人就要大兵压境了,您还被一群吹牛拍马之徒包围着,这是要误国的,因此我挥手将他们驱逐掉;大王耗费大量财力、物力、人力造成如此豪华的宫殿,弄得国库空虚,民不聊生,今后怎能迎战秦兵呢?我这才手拍大腿让大王拆除这座亡国的雪宫,说实话,大王确实犯了这四大错误。在这国家危如累卵的时候,我冒着杀头的危险来劝告大王,如能采纳我的意见,民女就是死也无憾了!”齐宣公深受感动,于是立无盐为皇后,奋发图强,使齐国国力日益强大,他国不敢僭犯。

六一 发表于 2017-4-14 18:01

{:5_229:}{:5_233:}{:5_233:}

路遥何日回家 发表于 2017-4-14 21:40

神仙非 发表于 2017-4-13 20:33
赏读佳作

当春残花落的时候,人很容易产生伤感之情,而人生有失意际遇的诗人感受更为真切,伤春有时比悲秋更感人,列举李清照晏几道两首,作对比。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晏几道《鹧鸪天》
守得莲开结伴游,约开萍叶上兰舟。
来时浦口云随棹,采罢江边月满楼。
花不语,水空流,年年拚得为花愁。
明朝万一西风动,争奈朱颜不耐秋。伤春的写作手法,千奇百怪,我却学不来,我如果说“昨夜雨,今日晴,花瓣落到地下沾上了泥巴,树上剩下的不多,蝴蝶白跑一趟,说[我来迟了]”肯定也可以, 万事总怕向纵深联想。比如讲,犹如林黛玉葬花心情,该如何处置。问题是,这江南比不得曹雪芹以北京为原型,他笔下的“金陵”的荣国府。这里地下是有泥巴的。这就伤透了心。这质本洁来还洁去,还真难。于是有下文。花怕落瓣,人怕孤单,在花下舞剑,惜花而不敢乱动,舞剑又为何来?言之不尽故长言之,虽然下阙初看有些琐碎,有些白话,却是为了“爱好和平,不要战争”。向往[来迟了]以前的时光。我想,只好直白地对比“冷酷无情差一点”。用现代语填古体词,表达百姓语言,写下了这篇《蝶恋花·一时荣宠》谢谢神仙非先生看好!

路遥何日回家 发表于 2017-4-14 22:06

六一 发表于 2017-4-14 18:01


谢谢六一先生顶贴!我的拙作,在伤春的同时,有一种从惋惜里想到另一件事,如果把春花开放,当佳人年华。很可惜,没有重视它。如今春老花落,佳人如再来,有何感想?正所谓“悦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只可惜,这一嗟叹,又滑入了伤春的泥沼,不能自拔。用百姓语言填古体诗词,总是那“一根筋”,眼看就转折出来了,不小心又滑了进去!

一枝红杏 发表于 2017-4-15 15:44

{:5_233:}{:5_233:}{:5_233:}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蝶恋花·一时荣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