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有三,怎说百岁刚半?
一词多义,在诗词里,很容易混淆,就要看那个词所处的位置,于本文的中心意思相衔接。与前后句式相搭配。从而确定词句的属性,
尊敬的神仙非先生有,五十有三,怎说“百岁刚半”。 容我解答。集思广益,温故知新。
如有,解答错误,解答不全,请论坛诸位先生补充或者代为纠正。
※
古代人讲寿数,一个人跨年度活了有多少年,叫享年几十有几。讲满多少周岁,有起止某月日的。往往不是一个数据。
还有半百,花甲的,靠近五十的叫半百,靠近六十的叫花甲。
古时候讲某一段时间,不确定地过了几年,说越九年,其实只有六七年,七八年,八九年。
古时候讲路程,也不是确切的里程,几千几百有几十里,又几里路就免了,如果还多个七八里,就叫九。
古代人讲颜色,与现在稍微有些差别,比方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本是肯定了青色的色谱,但是,又把黑色叫青,也叫乌。
…等等,古今许多意思不尽相同。
※
并非否认贺建桥活到了五十三个年头。并非否认他活到了五十二周岁。贺建桥的博客《拜年》,说“很庆幸,我的生命踏入了羊年”。我此一首踏莎行,没有朝那个思路,不从哀怜角度写下去。
※
此一首踏莎行,
百岁,也不是一百年,而是“百年之时”的意思。(宿松话的意思是到死的时候)。
千秋,也不是千年,而是千古的意思。
刚,不是刚刚好,而是刚强的意思。与胆识谋略的赞许并列。
两句原意,他的胆略流传千古,他的刚强,至死不渝,人家能看懂了一半。
写故去之人,不说流芳千古,不说虽死犹存,写胆略和刚毅还存,写得夸张了些。是颂中常有的,特别多见于碑銘和祭文。
※
按说,人的胆略和刚强,随生命结束而结束。不可能留下胆略的,也不会留下刚强的。只会在活着的人群里,传颂亡人生前的那种精神。所以采用了夸张写作手法。(恕罪则个,黄婆卖瓜,自吹有些不妥)
此曲是颂词,而不是哀怜。后片,接下来三句,都是连续称颂的。自开头就没有转折,正反正的格式。那种虽然但是,又虽然的格式,我不喜欢,先生一定也不喜欢吧!
※
所以网民叫直爽人一枚的“楼主悲矣随贺去吧”。 我说,是“不伦不类,不知有何益处?”,因为此一首踏莎行中,根本就没有悲哀之处。
浅见以为用半百刚过来指“五十有三”是完全可以的。 路遥何日回家 发表于 2017-3-2 14:13
一词多义,在诗词里,很容易混淆,就要看那个词所处的位置,于本文的中心意思相衔接。与前后句式相搭配 ...
有劳路遥先生了,我以十个字的发问请教,您用数百上千字的分析指导,使我懂得了写作了可以用四舍五入法.
谢谢! 敬茶 一踏莎行,八荒嗟叹。白话解释看官,这里不是悲哀,应该结合后面的“赞”、“看”来解。※纪念贺建桥压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我走进荒芜的野外,走进荒芜的野外,还压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我嗟叹,嗟叹也压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我扬起了头,面对长空把贺建桥称赞。这两年没有看到贺建桥发言,啊!去了西天,这个凡夫斗士,被日月星君看好。接引去西天了。他的胆量和谋略,活着的人,会全部将之传颂千古。他的刚强,致死不渝。致死不渝的刚强,活着的人,只能看懂其中的一半。宿松百姓论坛,曾经为之击鼓呼唤,他就像专门为人写状子的讼师一样,他的文笔所到之处,鬼都会吓出屎来,吓破胆。他敢于实名单挑,单挑腐恶,单挑出的腐恶连成串。※有朋友可能以为,这是讲夺牙齿话,其实不然,古时候有顶针写法。前句的尾,作后句的首,古时候有互文的修辞写法。前文的因,是后文的果,前后互相补充,请让我讲一个故事,给论坛朋友听吧。(故事可以理解写作手法,偏长了点,写在下一跟贴里) 关于《诗经》的故事
※那是西周晚期,大约公元前八百年。周宣王的大臣,名,尹吉甫,搜集了民间诗歌,著作成《诗经》。
这诗经经过孔夫子注解,变成春秋时期的语言。孔子删定《诗经》后叫《诗》,传给了子夏,子夏传给了曾申,曾申传李克,李克传孟仲子,孟仲子传根牟子,根牟子传荀卿,荀卿传给毛亨。※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焚书坑儒”。《诗》大祸临头,毛亨,携带家眷,卷起《诗》书,仓惶地从鲁地一路北上,远离尘嚣。最后来到相对荒僻,但水草丰美的武垣县(今河间市,当初属赵国的北部)居住下来,隐姓埋名。直到汉惠帝刘盈撤销了“挟书律”,天下太平了。毛亨才敢光明正大地,重新整理《诗经诂训传》,并亲口传授给毛苌。这就是如今幸存的所谓《诗经》,后人叫它《毛诗》。就是说,现在的《毛诗》是西汉语言了。既不是西周的,也不是春秋的语言。※为了说明原诗经的原意的深奥,原诗经的好处,毛苌老先生在《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说人在非常激动,内心情感,用语言,用嗟叹,以致用唱歌,都难以充分表达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表示内心情感。西汉戴圣在删定《礼记》,名《小戴礼记》里,解释歌可以带来欢悦,也引用了毛诗序言。“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故事讲毕。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我学的不够好,仿照了那个梯度的顶针写法。自谓“拙作”,不成体统。耽误论坛先生们阅贴时光。向支持我的论坛朋友致敬!
宿松人爱人民币 发表于 2017-3-2 08:49
本来也想来两句诗,无奈语文没学好,还是直白点吧!宿松这两年就是少了贺这样的斗士,导致宿松日益黑暗,宿 ...
这位先生客气了,其实你悟性极高的,最少已经读懂了此踏莎行的部分内容,谢谢!下面我粗浅地讲一下对古文化的理解,有需要知道的,可以分享。※《尚书·虞书·舜典》记载有【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上面就讲到: 舜帝说:“夔龙,任命你掌管音乐,你来辅导我的大儿子,使他正直而温和。宽大而有原则。果敢不粗暴,刚强不违理。简约而不傲慢。诗是表达思想感情的,歌是唱出来的语言,五声是根据所唱而制定的,六律是和谐五声的。八类乐器的声音能够调和,不使它们乱了次序,那么神和人都会因此而和谐了。”※诗是用来表达人的志意的。歌,是延长诗的语言,以突出诗的意义,说声乐用咏唱的方式表示诗文的感情。
声,(五声:宫、商、角、徵、羽.),声音的高低又和长言相配合,说配乐用律的格式来与歌声配合。
律,(律吕——六律,六吕)。六律指--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吕指--大吕、应钟、南吕、林钟、仲吕、夹钟.),用来调和歌声。
即,诗是用来表达人的思想、抱负、志向。歌是通过对诗的吟唱,来延长诗中所包含的人的思想、抱负、志向。突出诗意。声音的高低(音调)要合乎吟唱的音律,音律要谐和五声 。※
上文中姑洗,是一种像钟的乐器,如果南吕定为羽调,则姑洗就是角调。那是用音调命名的乐器。像周的无射,鲁的林钟。例如太簇,当然也是像钟的乐器,它们按照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编排十二个音阶,分别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阳为律,阴为吕。就是说单数叫阳律,简称为律,双数叫吕。古乐器就介绍到这里,只为诗词附带说说。因为那时候配乐相当少,就像没有配乐的诗歌朗诵一样,只凭拉长声音,读出韵来,有节奏地读出节拍来,用提高声音或者压低声音,来表示诗词的内设感情。让听者享受耳福,让读者享受心境。※我觉得,这位先生听懂了我的踏莎行。很好!最少,先生已经读懂了,腐恶的量到底有多少?谢谢!当然,此篇踏莎行,寥寥几短行小诗,要读出胆、略、刚,和嗟叹诸多涵义,我觉得太苛刻了。要今人用古老的腔调摇头晃脑吸气提腹的样子,读出作品真实意思,我觉得也真的难了。读帖子就更不可能。※如今多是一览无余的帖子,三言两语的评说,短频快的生活节奏,值得提倡。继续研究新诗,创作新诗,倒是正经大事。向读懂此词的同志致敬!
页:
1
[2]